【傳奇人物】 齊國名將田忌

【新唐人2013年7月21日訊】「田忌賽馬」是《史記》中一個著名的典故。 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天,齊王要田忌和他賽馬,規定每個人從自己的上、中、下三等馬中各選一匹來賽;並規定,每有一匹馬來比賽;並約定,每有一匹馬取勝可獲千兩黃金,每有一匹馬落後要付千兩黃金。當時,齊王的每一等次的馬比田忌同樣等次的馬都要強,因而,如果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馬與齊王的上等馬比,用自己的中等馬與齊王的中等馬比,用自己的下等馬與齊王的下等馬比,則田忌要輸三次,因而要輸黃金三千兩。但是結果,田忌不但沒有輸,反而贏了一千兩黃金。这是怎么回事呢?請看下圖。

田忌,田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東滕州南),故又稱徐州子期。田忌因賽馬而被後人知曉。其實田忌是一位屢立戰功,聲威赫赫的名將。他以田齊宗族的身份作齊將,是戰國初期齊國的名將。田忌很賞識孫臏的軍事韜略,向齊威王舉薦孫臏,齊威王任孫臏為軍師。田忌在孫臏的謀略和協助下指揮了兩次著名的戰役。公元前三四一年,被齊相鄒忌用反間計陷害,田忌無法澄清於事,逃亡楚國。

桂陵之戰

戰國中期,齊、魏、燕、趙、韓、楚、秦七雄並立,征戰頻繁。公元前三五四年,魏國派大將龐涓率八萬精兵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趙國苦戰了一年,眼看就要撐不住了,急忙向盟國齊國求救。齊威王正欲向外擴張,於是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去救趙國。

田忌採納了孫臏「圍魏救趙」的戰法,揮師直逼魏國軍事重鎮平陵(今山東定陶)。齊軍攻打平陵的行動並不堅決,龐涓也不急於回救,繼續竭盡全力攻克邯鄲。直到魏軍已佔領邯鄲,損兵折將急需休整時,孫臏才建議齊軍揮師直搗魏都大樑,逼魏惠王十萬火急命令龐涓統兵回救。龐涓接令后,不得不放棄邯鄲,拋棄輜重,晝夜兼程回師。孫臏判斷魏軍回師必經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立即率齊軍主力北上,在桂陵設下埋伏。當魏軍經長途跋涉行至桂陵時,以逸待勞的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龐涓隻身逃回魏國。

馬陵之戰

公元前三四二年(齊威王十五年),魏國再次發兵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援。,韓請救于齊。齊威王召集大臣謀議「早救還是晚救?」鄒忌認為「不如不救。」田忌認為「應該早救。」孫臏則認為應等韓、魏兩敗俱傷時出兵,這樣既可令韓完全聽命于齊,又可有戰勝魏兵的把握。齊王採納孫臏的意見,暗中答應救韓,韓國因為仗恃有齊國的救援,堅決抗魏。五戰不勝,又向齊求救,齊威王抓住韓魏俱疲的時機,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十萬兵力救韓。齊軍仍以攻其必救的「圍魏救趙(這次是救韓)」戰法,直奔魏都大樑。龐涓聞齊進軍國都,遂撤消對韓的包圍而回師,欲擊破齊軍于大樑。魏惠王也大肆興兵遣將,以太子申為上將軍,率軍十萬迎擊齊師,企圖與齊軍進行決戰。孫臏根據魏軍驕傲輕敵,急於求戰必將輕兵冒進的情況分析,提出用逐日減灶以引誘魏軍追擊的策略。田忌乃使齊軍退卻時為十萬灶,第二天減到五萬灶,第三天減為三萬灶。龐涓追行三日大喜,認為齊軍怯懦,三天士卒逃亡者過半,於是丟下步兵,只帶輕騎銳卒,兼程追趕。齊軍退至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此地道路狹窄,地勢險隘,兩旁樹木茂盛,是個設伏的好地方。孫臏計算行程,判斷魏軍將於日落後追至,遂命士卒伐木堵路,並將路邊一棵大樹剝去樹皮,在樹榦上寫了「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幾個大字。挑選一萬名弓弩手埋伏在道路兩側的山上,約定天黑后,見到火光就一齊放箭。

日暮時分,龐涓果然率軍追到馬陵,發現路旁的大樹被剝去樹皮,上面隱隱約約寫有字,就命士卒點起火把來看,原來是「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八個大字,他這才發現中計,急令部隊撤退。但以經晚了,兩旁齊軍看見火光,萬弩齊發,伏兵四起。魏軍措不及防,倉促應戰,很快潰敗,龐涓中箭,左突右沖無法突出重圍,最後憤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又大敗魏軍主力,俘獲魏軍主將太子申,殲滅魏軍十萬。

這一仗,魏國遭到嚴重打擊,從此一蹶不振,而齊國則逐漸強盛起來。

田忌賽馬

田忌喜歡賽馬,經常同齊威王賽馬,馬分三等,在比賽時,總是以上馬對上馬,中馬對中馬,下馬對下馬。因為齊威王每一個等級的馬都要比田忌的強,所以田忌屢戰屢敗。孫臏知道此事以後,對田忌說:「再同他比一次吧,我有辦法使你得勝。」臨場賽馬那天,孫臏先以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第一局輸了。齊威王站起來說:「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孫臏先生,竟然想出這樣拙劣的對策。」孫臏不去理他。接著進行第二場比賽。孫臏拿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獲勝了一局。齊威王有點心慌意亂了。第三局比賽,孫臏拿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又戰勝了一局。這下,齊威王目瞪口呆了。比賽的結果是三局兩勝,當然是田忌贏了齊威王。還是同樣的馬匹,由於調換一下比賽的出場順序,就得到轉敗為勝的結果。

被反間計陷害

田氏齊國的第一任國君齊威王,在即位之後,文臣任用鄒忌,武將任用田忌,一方面在國內進行改革,採納百官建議,另一方面加強武備,多次擊敗敵國,使得齊國成為一時霸主,天下諸侯都紛紛來朝。鄒忌面對因多次戰爭勝利而在齊國威風八面的田忌心懷怨恨。於是,鄒忌策劃了一場污衊田忌謀反的陰謀。

鄒忌知道,田忌是齊國的王族,和齊威王關係很親近,可是,君王和普通人不同。普通人或許能夠為自己的兄弟子侄有出息而感到欣慰、自豪,可是君王有個強大的兄弟子侄,就只能讓君王恐懼了。鄒忌正是明白這一點,才用謀反罪名來除去田忌。

鄒忌讓人拿了三百四十兩黃金,到街上請人算卦,大家一聽到竟然有人用三百四十兩黃金來算卦,紛紛聚攏過來。鄒忌的手下當眾告訴算卦的人:「我們的主人是齊國的大將軍,我們大將軍連年征戰,三戰三勝,為齊國建立了不世之功,現在我們將軍將要圖謀大事,麻煩你看看是凶是吉。」

街上眾人一聽,都炸了鍋,原來是田忌將軍要算命哪,難怪有這麼大手筆。可是田忌將軍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還要圖謀什麼大事呢?

鄒忌看到京城裡人們都在傳播這件事情了,就立刻派人到田忌府中去捉拿田忌。田忌得知消息,想要進王宮面見齊王,可是宮門戒嚴,守衛說齊威王不想見田忌。田忌沒有辦法,坐等下去只能死亡。於是田忌迅速召集人馬,準備迎戰。

可是,由於鄒忌早有準備,田忌的一些親信已經被鄒忌搶先一步控制了起來。田忌只能率領自己的衛隊作戰,勉強護衛自己離開齊國都城,逃到了楚國。

田忌的預見

楚王很早就聽到田忌的名聲,便親自去郊外迎接,並陪同他來到國家賓館。兩人剛剛坐下,楚王便急切地問:「田先生,現在楚齊兩國都很強大,勢均力敵,互有吞併之意,面對這樣的形勢,我該怎樣應付為好呢?請先生不吝指教!」

田忌似乎早有準備,這時,就胸有成竹地回答說:「要想知道如何對付齊國,這很容易。假如齊國派申孺領兵前來攻打楚國,那麼楚國只需要出動五萬人,由一員上將軍率領著前去迎敵,就足以殺掉申孺,凱旋歸來。若是齊國派田居前來攻打楚國,那麼就需要出動二十萬人,派一員上將軍率領著前去迎戰,雙方可以打成平局。如果齊國派眄子前來,那就必鬚髮出全部軍隊,由您親自統帥,我也隨同前往,還得任命相國和上將軍,擔任左右司馬來協助你,即使這樣,您僅能保住性命罷了。」

不久,齊國果然先派申孺領兵前來攻打楚國。楚王聽從田忌的建議,派出一員上將軍,率領著五萬精兵迎戰,結果打了大勝仗,割回申孺的腦袋。齊軍首戰失利,齊王十分惱怒,他打破原來的計劃,改派最得意的將領眄子領兵,向楚國發起新的攻勢。楚王立即調動起全國的軍隊,親自擔任統帥,任命相國和上將軍擔任左右司馬,請田總隨軍參与指揮,還專門增加九乘戰車保衛自己。雖然盡了最大努力,楚軍還是失敗了,楚王被迫撤軍。

鏖戰結束后,楚王直接來到田忌的住所:他面孔朝北,先將衣領掩嚴,再拉齊衣袖,然後恭敬地走到田忌面前,欽佩地說:「先生怎會有這樣英明的預見?」

田忌笑著說:「我熟知齊國那些將領。申孺為人,既嫉妒有才能的人,又輕視才能低的人,因此無論才能高或才能低的人,他都調動不起來,只會落個匹馬單槍,這是他兵敗身亡的原因。田居為人,能夠尊敬有才能的人,但卻鄙視才能低的人,在他領導下,雖然有才能的人的作用得到發揮,但才能低的人因為不受重視就自動引退了,所以楚國出動二十萬軍隊,可以與他打個平手。眄子和他倆大不相同,他既尊敬和信任有才能的人,又愛護和使用才能低的人,所以在他的領導下,才能高和才能低的人的作用,都能夠發揮出來,使得部隊上下,同心同德,團結一致,士氣高昂,戰鬥力很強。同這樣的將領打仗,即使是君王您親自指揮軍隊,能保證本身不傷亡,也就值得慶幸啦!」

田忌留楚

齊將田忌從齊國逃奔到楚國,齊相鄒忌擔心田忌憑藉楚國的勢力再返回齊國。說客杜赫對鄒忌說:「我願為您把田忌留在楚國。」

杜赫便去對楚王說:「鄒忌之所以和楚國不友好,是因為他擔心田忌憑藉楚國的勢力再返回齊國。大王不如把楚地江南封賞給田忌,以表明田忌不打算返回齊國。鄒忌便一定會和楚國很友好。

田忌是個逃亡在外的人,他現在得到了封地,一定會感激大王,如果將來他能返回齊國,也一定會使齊國和楚國很友好。這就是利用田忌、鄒忌二人的矛盾,有利於楚國的辦法。」楚王聽了杜赫的話,果然把江南封給了田忌。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