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倒12億中國人的七大成語!看了你笑不?

【新唐人2013年9月13日訊】(新唐人記者陳潔綜合報導)中華古國有著5000年的燦爛歷史,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成語,然而,直至今日,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其內涵。人們或望文生義,或生吞活剝,結果,弄得這些成語大大背離了其原始涵義。

1、七月流火

語出《詩經國風豳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指夏曆的七月;「流」,指移動,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夏曆的七月黃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漸西降,「知暑漸退而秋將至」。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七月流火」。由此可見,「七月流火」的真實意思,是說在夏曆七月,天氣漸漸轉涼,每當黃昏的時候,可以看見大火星從西方落下去。《豳風》裡這兩句話說: 「天氣越來越涼了,該做棉衣服了。」

「七月流火」本指「天氣轉涼」,可是後人竟望文生義,愣說成「盛夏時節,天上下火」– 為啥天太熱?原來「太有柴」了。

2、始作俑者

語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像人而用之也。」俑,古代殉葬用的木製或陶制的俑人。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比喻第一個做某件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是貶義詞。

現在,居然搖身一變,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英雄」,起碼也是開先河的任務 –看來,「屎盆子」完全可以扣在正面角色的頭上。嘗嘗鮮兒吧您吶。

3、空穴來風

源自楚國人宋玉的《風賦》,文中有「枳句來巢,空穴來風」。此語是宋玉引用他的老師屈原的話:因為枳樹枳、彎曲句,樹枝上常招引鳥兒築巢;由於有空的洞穴,才引來了風呢。白居易詩中準確使用過此語:「朽株難免蠹,空穴易來風。」說腐朽的樹木難免招來蟲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來風吹。

按此解釋,「空穴」和「來風」是一因一果,若做比喻,應比做說法有根據、有來由。所以,以「空穴來風」比喻不存在和沒影兒的事,是不夠妥當的;若比喻事出有因,確有來頭,則比較恰當。

4、床笫之私

「笫」形近於「第」;笫讀作「子」,指「墊在床上的竹蓆」。「床笫」也就是床鋪,引申為夫妻之間的語言或房事。但換上「床第」這套「馬甲」,就什麼「講兒」也沒有了。

5、明日黃花

這個成語的出處,源自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黃花,也就是菊花,原指重陽節過後逐漸萎謝的菊花。後多比喻過時的事物或消息。

或許有人覺得,「明日」哪裡過時?「昨日」才過時呢,便想當然地篡改成了「昨日黃花」– 誰下的命令?憑啥愣改呀?

6、美輪美奐

出自《禮記檀弓下》:晉文子趙武家裡新落成一所房屋,晉國大夫張老去祝賀說:「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輪,是古代的一種圓形高大的穀倉。這個成語指高大的意思,專門形容建築物高大華麗。現在被濫用到所有事物上,連唱歌跳舞、喝酒吃飯都「美輪美奐」了,上哪兒說理去?

7、振聾發聵

語出清代大才子袁枚的《隨園詩話補遺》:「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學談詩者。」聵,耳聾。「振聾發聵」,即發出很大的聲響,使耳聾的人也能聽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的人。

現在竟被誤作聽力下降,像個呆頭呆腦的聾子 — 把醉漢弄醒?把醒漢弄醉?甭管怎麼說,先把意圖弄清楚;否則,幹完活兒,准挨大嘴巴。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