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政府採購棄洋就土 中國企業能否爭氣?

最近,中國政府採購棄洋就土,將一些國際知名科技產品從政府採購清單中剔除,同時增加了上千種本土品牌產品,一直努力與中國政府保持良好關係的思科等外國企業終於痛失超大客戶。中國輿論為之歡呼,認為這是保證國家安全的重要舉措。

但其實中國政府真正目的並不在此,而在於提振內需。微軟等外資正陸續撤出,幾十個產業的產能過剩,內需始終疲乏,政府再不將訂單下給本國企業,等於自斷經脈。

政府採購與訂單外交

中國政府消費分國內國外兩大塊。國外這塊,2012年以前,因國際政治需要,中國政府經常使用「訂單外交」,這招對歐盟特別管用,一有大訂單,生產增加,失業率減少,企業稅收有了保證,因此英法德等國都對北京青眼有加。那些列在政府採購清單上的物品,有些是國內生產不了的種類,如空客、波音飛機等;有些國內能夠生產,但質量與外企產品無法相比。更主要的是,當時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中的投資與出口還能跑路,內需弱點中國政府也不真在意。
從國內情況觀之,政府消費也很重要。官方資料表明,2000-2011年期間,消費需求對GDP的貢獻率由65.1%降至55.5%,而投資對GDP的貢獻率由22.4%提高至48.8%。在消費需求中,居民消費佔比由2000年的74.5%降至2011年的72.2%,同期政府消費佔比則由25.5%提高至27.8%,行內對此評價說「政府消費對居民消費的擠出效應表現明顯」。2012年,國內經濟學界對政府消費過大批評聲音很高。財新網《內需動力扭曲政府消費蓋過居民消費》是代表作。此文發表之後,再無相關資料公開,一條被廣為引用的資料是「近幾年,政府消費佔比一直維持在13%左右」,至於如何從27.8%一下驟跌至13%,沒有機構出面解釋。

中國居民消費提振乏力。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公佈調查結果,農村消費者沒有餘錢消費的比例為23.6%,城市裡沒有餘錢消費的人約為15.9%,在此情況下,政府採購將外企產品改為國內產品,是政府應該採取的措施。而國內企業是否能夠保證產品質量從而穩定這塊政府提供的需求,則是今後事關企業生死及員工就業的大事。

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際旅遊消費國

中國經濟受困於內需不足,但中國人卻成了日韓美及歐洲國家最大的外國消費群體。統計資料顯示:2011年,中國人海外旅遊消費額為730億美元;2012年達1020億美元,超過美、德等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際旅遊消費國。2013年中國遊客出境人次為9819萬,旅遊消費總額已達到1287億美元;2014年,中國出境旅遊人次超1億,消費總額達1648億美元。其中,日韓與香港成了中國遊客購物三大主要地點。2014年第三季度,中國遊客消費15.7億美元,約佔外國遊客在日本消費的三分之一。中國遊客在韓國消費總額顯然比日本更高,2011年27.58億,2012年為33.93億,2013年為40.62億。

中國人出境首選支付是銀聯卡。數據顯示,2014年銀聯卡全球交易額達41.1萬億人民幣,2014年中國GDP總量預計為61.15萬億元,交易額約佔當年GDP總量的2/3。如果銀聯卡的全球交易量是真實的,這種外需只要有部分轉化為內需,中國就不用掙扎於內需不足了。問題是這一可能性很小。

海外購物難以轉化為內需

根據各國旅遊協會統計,在美國,中國遊客每次出行約消費6000美元;在英國約消費1600英鎊;在德國約為2500歐元。這些人當然不是中國那3億多日均消費不足2美元的人口,而是這居於財富金字塔高端的10%人口。

2014年,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發佈報告,指出2013年資產前10%的中國家庭佔有60.6%的資產,基尼係數為0.717。中國核心家庭人口規模約在3-4人之間,也就是說,10%左右的家庭人口約為1.3-1.5億,正好與海外旅遊消費的1億左右人口大體對應。

據中國旅遊研究院統計,港澳兩地佔了中國人出境旅遊消費的70%,其中奶粉、衣物、鞋子、化妝品、藥品、箱包等全是選購商品。日本購物還包括電飯鍋、日本大米、抽水馬桶座板等等。這是生活必需品,國內有同類產品。但這些高端消費者卻不辭勞苦地去國外採購,當然是因為對外國產品的質量有偏好。尤其是奶粉一項,有三鹿奶粉製造的「結石寶寶」作為前車之鑑,只有外國品牌才讓中國的母親們放心。高端消費者國外購物,國內生活必需品只剩下中低端消費者,直接導致中國CPI結構無法擺脫食物主導型。

食物主導型的中國CPI結構

拉抬中國消費,很難指望中低階層。中國的CPI與美國不同,是以食品為主導的CPI,食品權重佔比達30%以上(美國為15%)。考諸近年中國物價上漲類別,都是食物類上漲較快,以2015年1月份為例,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0.8%。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1%,非食品價格上漲0.6%。這種情況對中低收入者傷害很大。因為中國低收入者的食物類和居住類CPI的權重合計達67.2%,食物價格持續上漲,非常不利於中低收入家庭。

有些人也許會說,前幾年有個調查報告,稱中國城市家庭平均資產247萬人民幣,高出美國21%,中國人有的是消費能力。他們不知道的是,由於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中低收入家庭資產中房地產比例過高,這意味著這群人在房產之外擁有的餘錢有限,亦即消費能力受到限制。這與國家統計局去年公佈的數據相吻合,即農村與城市都有不少消費者沒有餘錢。這種沒有餘錢的人群,平常只能購買廉價的生活必需品,食物消費佔比很大。這種CPI結構,嚴重抑制了對各類商品的需求。

中國企業是挑戰也是機會

消費、投資、出口是核心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其中消費又是最主要的馬車,是GDP增長的主要因素。國民最終消費主要包含兩部分,即居民消費與政府消費。中國政府採購改變清單,著重於本國企業,保證本國企業的產品市場,從而保證就業率,從政策導向來說是正確的。為什麼中國要以產品安全為理由說明政府採購棄洋就土?我認為主要是基於兩點理由,一是中國加入WTO後,一直在要求別國對中國產品大開門戶,並承諾逐步對等開放,因此不想引起國際社會對中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批評;二是希望本國消費者也能跟隨政府,選擇本國產品。

從國際經驗來看,絕大多數國家在經濟發展初期,都採取了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為本國企業營造空間,南韓就曾限制彩電進口以保護本國電視業的發展。中國目前啟動貿易保護措施雖然太晚,但在一個山寨大國裡,國內企業產品質量實在難於與外企一決雌雄之時,政府這樣做已經算是咬緊牙關犧牲消費質量。這種保護性措施是否有效,還得本國企業爭氣,做出合格產品,否則終將難免竹籃打水一場空。

在Twitter上討論這個問題時,推友們紛紛提到,中國企業的生產能力差;採購時肯定要付高額回扣增加企業成本;企業開發能力不足,一定會買國外零部件進行山寨包裝後再高價賣給政府,等等,所有這些把戲都可能導致這次政策扶持泡湯。我當然承認,這些行為乃是附骨不去的「中國特色」,但中國失業人口行將高達3億,為了社會安定,中國政府不給本國人民造飯碗,又能指望誰?如果企業不爭氣,連合格產品都造不出,成為扶不上牆的阿斗,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原載美國之音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