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幕:中國驚世國寶險被炸毀 幸遇愛國軍人三度抗命

【新唐人2016年12月15日訊】早在30多年前,在湖北省隨縣(今隨州)的擂鼓墩古墓中,發現了一套驚世國寶,這就是震驚中外的曾侯乙編鐘。它不僅標誌著早在2430多年前,中華民族就擁有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技能,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因此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然而在發現這套國寶的背後,卻有著一段鮮為人知的內幕。據大陸知情者在網上披露,一名愛國軍人在奉命炸山時,面對專家的否認、上級的批評、緊張的施工工期,以及家人的勸阻,他三度抗命,最終保護了這件國寶。他就是當時的武漢軍區空軍後勤部雷達修理所副所長王家貴。

中共炸山發現怪事

1977年9月,中共軍方在擂鼓墩附近開山鑿石,修建秘密軍工廠,工程負責人是原武漢軍區空軍後勤部雷達修理所副所長王家貴。按照軍方的要求,必須晝夜不停趕工,才能爭取來年6月完成任務。

但在開山時發生的一連串怪事,讓王家貴決定不能冒然追趕工程進度。

第一件怪事是施工當初,幾乎全是岩石的山體間突然出現了一大片軟土,違背了山體高低起伏的規律。不僅齊刷刷少了一大塊,還產生等量軟土自動填補成山體的自然形狀。

王家貴猜測,此地曾被人開挖過,泥土是回填的。可為何要填回原樣,難道是古墓?擂鼓墩是不是藏著秘密?

另一件事是施工一個月後的1977年10月底,王家貴聽說有人挖到30多塊舊銅器,已腐爛成黑色。他們拿到隨縣城關廢品收購站賣了,買了幾包香煙給挖土的幾個人抽。王家貴據此分析,這也許就是陪葬的銅器。

這兩件怪事讓王家貴決定,暫停施工,去文化館派人勘察。可是,文化館的人勘察後當即就答覆「不是古墓」,原因是不見墳包、墓碑、墓門之類。隨後,又繼續開炮施工。

一個月後,新情況再次讓王家貴感覺不安——除了上次出現的軟土,又出現一種黃褐、黑褐色的雜土。王家貴覺得這種土像是古代墓穴挖掘中常發現的五花土。

古代造陵時,地下的土壤被挖出來後,經過日晒,有機物進入,變質,再度回填會出現混雜的顏色。他找資料對比發現,這種土和資料裡的說明如出一轍。

1977年黃曆臘月23日,王家貴再度請文化館專家。這一次,但中共專家認為這下面頂多是假墓。相傳楚國的將軍在附近建了32座疑塚(為迷惑人而虛設的墳墓),這可能是其中一個。

可王家貴堅持認為:「如果真是古墓,壞在我手上,我就是罪人。」一方面是必須按期完成的軍事工程,一方面又擔心破壞了古墓。王家貴決定在開山炸石時,要求放炸藥的打眼深度不得超過60公分,嚴格控制炸藥藥量。

可不久後,軍區的領導狠批他延誤工期,家人也開始勸他還是聽命行事為好。王家貴思慮再三,還是決定不能留下千古遺憾,哪怕部隊讓他復原轉業,他也要小心施工,以免破壞了古墓。

古墓現身距炮眼僅80厘米

1978年2月21日,土層深處突然挖出了六塊原始的石灰石結構的石板。5天後,文化館一位專門受過考古培訓的副館長王世振,第三次現場勘察,並斷定這裡是座古墓!

3月19日,曾發掘越王勾踐劍的考古專家譚維四抵達現場,他認定這座墓規模之大,形狀之特殊,在湖北省境內尚屬首例。

專家被驚出一身冷汗:這座古墓差點將不復存在,因為部隊施工打的炮眼距古墓僅差80厘米,只要再放一炮,內部的驚世國寶就將灰飛煙滅。誰能想到,震驚中外的稀世國寶曾侯乙編鐘,自此現身。

從這座古墓中取出了迄今為止全世界最大、數量最多、時間最早、製作最為精美的整套青銅編鐘。同時出土的還有一套編磬,及鼓、琴等樂器數十件,古墓穴簡直就是一座音樂廳。

編鐘共有65件,最大的有203公斤,分三層完整的吊挂在鐘架上,基本上就是編鐘演奏時的懸挂方式。每一件編鐘上都鑄有「曾侯乙作持」及其所屬的音程和鐘名(即音名),每一件鐘體都有兩個擊奏點,聲音依然清脆悅耳。

根據專家們的研究,編鐘所反映的音樂理論、實際的演奏方法、編鐘的鑄造工藝等重大問題都已經逐一解密,而且能使用編鐘演奏現代音樂。

出土的編鐘改寫了中國的音樂史。它們證明了七聲音階並非西方創始,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中華先祖們就已經精通音律了。

另外,墓中的隨葬反映出先人們對天地、神明和祖先的敬畏,也展現出了先秦時期中國在藝術、技術、天文等方面的極高成就。

這一重大考古發現,在很大程度上來說王家貴功不可沒。面對當時專家的否認、上級的批評、家人的勸阻,以及緊張的施工工期,他冒著甘願承擔一切後果的風險,將這座古墓完整保護下來,最終發掘出震驚世界的稀世國寶。

(記者宋文華報導/責任編輯:王馨宇)

相關視頻

相關鏈接: 中共絕密檔案:2萬特種兵18年掏空一座山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