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升格全國示範區?深圳經濟呈斷崖式下滑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11月15日訊】深圳向來是中共向世界展示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最佳樣板城市,8月份還被中央提拔將升格為「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然而語音剛落,新出爐的經濟數據顯示,深圳今年下半年經濟出現了斷崖式下滑。

深圳近來受美國高額關稅衝擊、加上長期運營成本高漲情況下,製造業加速外移。為因應頹勢,該市當局於11月5日罕見宣布釋出30平方公里產業用地,向全世界招商,並計畫12月中旬召開招商發布會。

由最近出爐的數據不難看出深圳經濟真出了問題。2019年上半年的GDP增速為7.4%,而前三季增速為6.6%,首次低於廣州。2017年同期GDP增速為8.8%。

根據深圳統計局數字,該市第三季GDP總值為6,555億元,相較於2018年同期的6,521億元,今年第三季GDP名義增長只有0.52%,若將通脹因素考慮進去,深圳經濟實際上是衰退的。

深圳經濟衰退也可從民間投資數據得到佐證。今年上半年深圳民間投資增長了12.3%,而前三季度卻只增長3%。換算起來,第三季的民間投資下降了約15%。

原本意圖「超越上海、硅谷」?

自改革開放以來,深圳的生產總值GDP從香港的千分之二,到了2017年超過了香港,財政收入9,000億元人民幣,也超過台灣,被中共官媒大肆吹捧;2018年深圳的經濟總量達2.4萬億元,成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龍頭城市。

今年4月20日經濟學家張五常在深圳出席「大灣區與深圳的未來」高峰論壇上發表演講,指出深圳將會成為大灣區的龍頭,「超越上海和美國硅谷,有朝一日會成為整個地球的經濟中心。」

然而,時序進入下半年,深圳經濟遭逢到斷崖式下滑。

深圳經濟衰退最直接的導因不外是中美貿易戰。做為中國最重要的貿易門戶,深圳曾連續26年實現全國進出口總值第一名,2018年進出口總值2.998萬億元,其中出口總額達1.627萬億元。但今年第三季,除了6月份外,7~9月份進出口總額較去年同期衰退。8月份最為慘澹,出口同比下降14.5%,進口同比下降21.5%,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16.8%。

經濟脫實向虛 製造業大量出走

早期以製造業起家的深圳,之後轉向大力發展房地產和金融,導致土地成本、辦公樓成本、生活成本、原材料等都在上漲,還有各種名目的稅費,製造業運行艱難。

華為創辦人任正非都公開提過深圳房價太高,企業綜合成本受不了,有計畫整體搬遷。前深圳市市長許勤在2016年的一次講話中提到,近期有超過1.5萬家企業出走。

在美國加徵高額關稅,重擊深圳進出口的同時,也逼迫深圳的出口型製造業企業外遷,外資科技型企業遷回本國,或者轉移台灣,製造業企業轉向越南、墨西哥等國家。

今年上半年1-6月,深圳有68,427家企業註銷,較去年同期增加了325.5%。其中,內資企業註銷67,082家,同比增加332.5%;外資企業註銷1,345家,同比增加135.6%。1-6月份註銷個體工商戶共57,977家,同比增加92.4%。

中央擬提拔深圳取代香港

深圳持續的地產和金融投機,推高了企業運行成本,產業結構畸型,分配失衡,製造業加速流失,經濟景況可謂中國整體經濟的縮影,也是先行的風向標。

上半年深圳出現了寫字樓就出現空置大增的現象。甲級寫字樓空置率接近20%,而鄰近的廣州不到5%,香港的空置率只有3%。深圳寫字樓遇冷,當時的解釋是互聯網金融的退潮,以及商業樓宇蓋得太多,且還在持續地蓋。

以往,深圳地方政府每年倚靠土地出讓金,總能帶進上千億元入庫。但近兩年出讓金收入大幅走低。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深圳2018年土地出讓金額449.2億元,不足上年的六成,更不及上海三成, 墊底一線城市。2017年深圳土地出讓金為810億,2016年為1,019億。

另外,今年9月12日,深圳市官方引導基金公告清理25支子基金以及縮減12支,涉及清理總規模達645億人民幣,並收回承諾出資的140億。這是全國政府引導基金首次大規模清理和縮減參投子基金規模。透露了由政府主導的科技投資泡沫化,還有地方財政難負荷的窘境。

8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宣布一份《意見》, 擬將深圳建設「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

該《意見》提出很多與香港職能重疊的目標,如:支持深圳開展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試點深化外滙管理改革。

當時香港「反送中」抗爭活動已經相當激烈。坊間紛紛臆測,中共想促進深圳金融發展以取代香港地位。

然而,人民幣遲遲未能國際化,人才、資金均無法自由流通,司法行政更欠缺乏金融體系運行賴以維繫的「信用」。

11月5日,深圳當局罕見一口氣釋出共30平方公里的35塊產業用地,向全世界招商,宣稱「只要是符合深圳未來發展定位的產業,願意來深圳發展,需要多少地我們滿足多少地,需要多少空間我們滿足多少空間。」足見深圳遭逢的這波經濟頹勢的嚴峻程度。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葉萍)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