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征時:三峽潰壩前湖北各地逃生路線圖

序 言

中共當局不顧各個學科多數專家的反對意見,迫使長江三峽工程強行上馬、違規建造,加上多年來在施工、管理、運行等各方面嚴重違反科學規律,促使技術、社會、政治、生態等一系列風險交互影響、高度匯聚。三峽水庫因此而成為高懸於其大壩以下長江中下游六省一市(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人民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劍」,同時也成了中共統治集團禍國殃民的最大物證之一。

今年入夏以來,長江流域持續遭遇大範圍強降雨天氣,全流域的江河湖汊、水庫、池塘等已經水滿為患,許多大中城市以及大批城鎮村落也已多次「水漫金山」。人禍天災交相迭加,三峽水庫大壩面臨一朝崩裂、隨時潰壩的空前危險。三峽決堤激流之所至,湖北省許多地區或如中國古籍《尚書 • 堯典》所載:「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長江中下游地區甚至可能出現水漫千里、汪洋一片的澤國。

面對如此險情,有識之士不懼風險,已經發出預警:「宜昌以下跑,最後說一次」。

本文也就此嘗試為位於三峽大壩以下(即「宜昌以下」)的湖北省各地民眾提供一個災前逃生(即「跑」)的路線圖,並藉此對他們再度預警,使之儘早落實逃生自救的各方面準備。

本路線圖作者特此說明:

一,本文遵循中國古訓「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參照湖北省地形大勢、全省各地海拔高程和其他地理數據,為湖北各地人們設計、規劃出「往高處走」的撤退路線圖。其目的在於提供一份兼有預警性、實用性、工具性的「逃生自救指南」。

二,本路線圖供「災前」的規劃、籌謀、準備逃生線路之用。「臨災」之際,洪水洶湧而至或既已泛濫成災,敬請隨機、就近、迅速攀援登上樹木、屋頂、土丘等各類具有一定高度的地物以躲避洪峰。屆時切勿捨近求遠,切勿機械搬用供「災前」所用的本路線圖,而應當立即因地制宜、因水勢制宜、因具體情況而制宜。

三,由於本路線圖僅供災前的規劃、籌謀、準備逃生「線路」之用。非「線路」性的事項如救生裝備及工具、通訊手段、食物儲備之類,不包括在本路線圖之內。敬請廣泛關注、多方參考各媒體、自媒體提供的相關內容。

四,逃生線路的選擇,本著「安全、自救、及時」的原則,首先強調遠離水之所趨、所往的「低處」。即不僅要儘量遠離長江幹流,而且還要儘可能避開荊江分洪區、長江各支流,以及湖泊、水庫等各類大、中型水體。即使水勢趨緩時,也儘可能不要逗留水邊,以防下一波洪峰再度來襲。逃生線路還要儘量規避電線杆、發射塔、電站等電力設施,以防觸電。通過橋梁要迅速,切勿停留於橋面之上,以防橋體垮塌。此外,不要因「慌不擇路」而通過、穿越或進入隧道、涵洞、地鐵、地下商場等,以防遭埋、被淹。

五,即使人們選好逃生「線路」,並且在「災前」已經抵達相對安全的「高處」(如進入山區躲避),依然要警惕山洪爆發、泥石流來襲、堰塞湖泄潰、山體滑坡等災害。由於篇幅和題目所限,本路線圖難以對此詳加細釋,敬請讀者關注、參考各媒體、自媒體提供的相關內容。

六,本路線圖就三峽潰壩嘗試為湖北省各地民眾提供避災逃生線路,基本上不涉及有關其他災害(也不包括其他省、市、自治區各類水患)的避災逃生。

七,本文只提供在大多數情況下對於廣大公眾(或非專業人員的普通民眾)來說最明顯、最便利、最主要的逃生線路,因而並不排斥其他具有可行性的線路設計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相關實踐。對於眾多逃生線路的總體鳥瞰、全局研判、宏觀描述,本路線圖可以做到大致無誤。至於每個地區的局部災情、水位變動、受淹狀況等,則無法作細節性的具體預測,敬請各位讀者包涵。災前臨危之際,希望大家儘早準備、充分預警、酌情運籌、及時撤離、果斷自救。

八,參照地圖閱讀本文或曰本路線圖,則效果為佳。是為閱讀建議。

湖北省各地逃生路線圖

三峽潰壩造成的特大洪水或將不日爆發,長江中下游特大洪災或將不期而至,僅湖北一省就可能有近一億人口受災。對此,我們將如何應對、怎樣行動呢?

湖北省作為中國的一級行政區劃(含省、直轄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單位,直接下轄的次級行政單位(大部分屬於國家二級行政區劃)共17個:武漢市、黃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陽市、鄂州市、荊門市、孝感市、荊州市、黃岡市、咸寧市、隨州市、施恩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神農架林區。

參照湖北省各地的地形大勢、海拔高程和其他地理數據,根據潰壩決堤後全省各地受災情況的預估程度、以及應當予以先期預警的相應級別,我們可以將上述17個次級行政區劃單位大致分為三個級別類型:

綠色預警區 (3個):十堰市、施恩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神農架林區,不受三峽潰壩的直接威脅。

黃色預警區 (2個):襄陽市、隨州市,基本上不會受到三峽潰壩的直接威脅,但有可能受到潰壩災情的邊緣性影響。

紅色預警區 (12個):宜昌市、荊門市、荊州市、潛江市、天門市、仙桃市、武漢市、孝感市、咸寧市、鄂州市、黃石市、黃岡市,都會受到三峽潰壩的直接威脅和災難性影響。

上述每一「預警區」(大部分對應於國家二級行政區劃)下可細分為若干「預警亞區」(大部分對應於國家三級行政區劃)。如作為「預警區」的宜昌市,其轄區內包含有13個屬於「預警亞區」的區、縣、(縣級)市。至於「預警區」和「預警亞區」之間的關係,大致可視為「大陸」和「次大陸」之間的關係(諸如「南亞次大陸位於亞洲大陸的南部」、「某某預警區包括某某預警亞區」之類)。

紅色預警之一:宜昌市逃生路線圖

宜昌市下轄西陵區、伍家港區、點軍區、猇亭區、夷陵區、遠安縣、興山縣、秭歸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宜都市、當陽市、枝江市,共計13個「預警亞區」。

歸類為「紅色預警區」的宜昌市,其轄區內,興山縣、秭歸縣兩地處於三峽大壩的上游,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也海拔較高,此三處地方不受三峽潰壩的直接威脅,都屬於「綠色預警亞區」(本文恕不展開分析)。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地勢較高,但是其東部的隔河岩水庫周邊等較小局部仍可能為洪水所波及,故屬「黃色預警亞區」(本文恕不展開分析)。

此外,還需要說明一下情況較為特殊的夷陵區。構成夷陵區總面積主體部分的北部,位於三峽大壩上游,海拔較高,為秭歸縣、興山縣、遠安縣所合抱。而只占其總面積一小部分的南部,則地處三峽大壩腳下的沿江平原,延伸至西陵區、伍家港區、猇亭區的東側以及枝江市的北側。所以一旦潰壩,夷陵區南部顯然處於「首當其衝」的範圍之內,險情極大。雖則夷陵區總體上可以算作「黃色預警亞區」,但「夷陵區南部」這一狹小局部因其在受災位置、逃生自救方面的特殊性,而破例置於「紅色預警亞區」之列,並標出當地居民逃生線路。

其餘八處(或九處)地方屬「紅色預警亞區」,分別為西陵區、伍家港區、點軍區、猇亭區、遠安縣、宜都市、當陽市、枝江市(或外加夷陵區南部)。其中,西陵區、伍家港區、猇亭區、遠安縣、當陽市、夷陵區(南部)位於橫穿宜昌市轄區的長江幹流以北,點軍區、宜都市位於長江幹流以南,枝江市位於長江幹流的南、北兩岸。

三峽潰壩,完全有可能呈現為高達75至100公尺的飛流巨瀑而狂瀉怒降,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沖向下游,現位於大壩之下的宜昌市區(包括夷陵區南部)則首當其衝,最為危險。三峽大壩決堤後約15分鐘,宜昌市區(尤其是西陵區、點軍區和伍家港區三處)即可能被洶湧而來的澎湃洪峰所無情吞沒,全城毀廢湮滅。綜上所述,宜昌市區居民一定要提前逃生。因為當三峽決堤潰壩的巨大災難一旦降臨,人們的逃生時間就幾乎為零。

宜昌市長江幹流以北各「紅色預警亞區」逃生路線圖

西陵區居民逃生方向:向東北撤退至(作為大巴山主余脈的)神農架山區東部邊緣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長)江地帶,向東北撤退至夷陵區(南部)境內;
第二步:隨後經夷陵區境內黃花、雞球灣等處,向北進入神農架山區東部。

伍家港區居民逃生方向:向東北撤退至神農架山區東部邊緣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長)江地帶,向東北撤退至夷陵區(南部)境內;
第二步:隨後經夷陵區境內龍泉、雞球灣等處,向北進入神農架山區東部。

猇亭區居民逃生方向:向東北撤退至神農架山區東部邊緣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長)江地帶,向東北撤退至夷陵區(南部)境內;
第二步:隨後經鴉鵲嶺(屬夷陵區)、王店(屬當陽市)、雙蓮(屬當陽市)、雞球灣(屬夷陵區)等處,向北進入神農架山區東部。

夷陵區(南部)居民逃生方向:向東北撤退至神農架山區東部邊緣
第一步:首先向北撤退至龍泉(屬夷陵區)、雙蓮(屬當陽市)等處;
第二步:隨後經雞球灣(屬夷陵區)等處,向北進入神農架山區東部。

枝江市(北岸部分)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神農架山區東部邊緣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北撤退至當陽市境內半月、王店或鄰近各處;
第二步:隨後經雙蓮(屬當陽市)、雞球灣(屬夷陵區)等處,向北進入神農架山區東部。

當陽市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北撤退至神農架山區東部邊緣、向北撤退至(作為大巴山支脈的)荊山山脈東南部余脈
沮河縱貫當陽市界,當陽市轄區地處沮河東、西兩岸。
沮河西岸居民逃生時,
第一步:可向西北撤退至干溪(屬當陽市)、雞球灣(屬夷陵區)、花林寺(屬遠安縣)等處;
第二步:隨後經柳樹埡等處,向西北進入神農架山區東部。
沮河東岸(如廟前等地)居民逃生時,
第一步:可向北撤退至位於遠安縣境內的荊山東南部余脈;
第二步:隨後抵達遠安縣北部茅坪場、龍潭河、范家坡或鄰近各處。

遠安縣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荊山山脈東南部余脈、向西北撤退至神農架山區東部邊緣
沮河縱貫遠安縣境,遠安縣境處於沮河的東、西兩岸。
沮河東岸居民逃生時,可向北進入荊山東南部余脈,抵達遠安縣北部茅坪場、龍潭河、范家坡或鄰近各處。
沮河西岸居民逃生時,可就近向西撤退至柳樹埡、荷花店等處,隨後向西北進入神農架山區東部。

宜昌市長江幹流以南各「紅色預警亞區」逃生路線圖

點軍區居民逃生方向:向西撤退至清江以北的齊岳山區東部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西撤退至地勢略高的高家堰、賀家坪等處;
第二步:隨後向西進入清江以北的齊岳山區東部,抵達堡鎮坳上、皮村或鄰近各處。

宜都市居民逃生方向:向西撤退至清江以北的齊岳山區東部,向南、向西南撤退至清江以南的山區
長江的支流清江橫貫宜都市界,宜都市轄區地處清江南、北兩岸。
清江北岸居民逃生時,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江地帶,向西撤退至地勢略高的高家堰、賀家坪、古竹坪等處;
第二步:隨後向西進入清江以北的齊岳山區東部,抵達堡鎮坳上、皮村或鄰近各處。
清江南岸居民逃生時,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江地帶,向西撤退至五眼泉、聶家河等處;
第二步:隨後進入清江以南的山區,抵達潘家灣、漁洋關、大堰或鄰近各處;亦可向南進入清江以南的另一山區,抵達黎家坪、王家畈、仁和坪或鄰近各處。

枝江市(南岸部分)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南撤退至清江以南的山區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西南、向南撤退至松滋市(荊州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隨後向西撤退至地勢略高的劉家場、桃樹、王家畈等地;
第三步:繼續向西進入清江以南的山區,抵達仁和坪、界碑或鄰近各處。

紅色預警之二:荊州市逃生路線圖

荊州市下轄沙市區、荊州區、公安縣、監利縣、江陵縣、石首市、洪湖市、松滋市,共計8個「預警亞區」。其中,沙市區、監利縣、江陵縣、洪湖市4個「預警亞區」位於橫穿荊州市轄區的長江幹流以北;公安縣、松滋市2個「預警亞區」位於長江幹流以南;荊州區、石首市2個「預警亞區」各自地跨長江幹流的南、北兩岸。

作為「紅色預警區」的荊州市,其轄區內各地皆受到三峽潰壩的直接威脅,全部屬於「紅色預警亞區」。其中荊州市區(沙市區和荊州區)受到三峽潰壩的威脅最大,其程度或僅次於宜昌市區。三峽大壩崩裂後約2個小時,荊州市區就可能全部被淹,且水位會持續上漲,最終甚至可覆蓋荊州市轄區全境面積的95%以上(僅松滋縣最西端可倖免)。

荊州市轄區是湖北省平均海拔最低的幾個「紅色預警區」之一,全境內95%以上地形為湖區平原。現今荊州市轄區內大片地域,曾經為古代大湖「雲夢澤」水面所覆蓋浸潤。雲夢澤淤淺消泯之後,在地勢低洼的湖區留下了洪湖等大中型湖泊以及一組組小型湖泊群,還有大面積的沼澤、濕地。荊州自古多水患洪澇,此乃原因之一。

「萬里長江,險在荊江」。被稱為「荊江」的那一長江幹流河段,幾乎全部位於荊州市轄區境內。荊江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迴腸」之稱。長江上游帶來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積,致使荊州防洪抗澇難度更為增加。為此,人們首先在江陵、監利兩縣沿長江北岸,修起了長達180公里以上的荊江大堤。但長江堤防中這最為險要的一段,其實並不足以確保包括武漢在內的江漢平原免於洪澇災害。因此,人們後來又在位於此段長江南岸的公安縣境內,設置了荊江分洪區,以減輕北岸的荊江大堤所承受的上游來水衝擊和壓力。但三峽庫水一旦由於壩潰而以浩大水勢傾瀉荊州,長江幹流南側區區一個荊江分洪區(哪怕整整十個荊江分洪區)根本無法容納如此巨大的水量!而長江幹流北岸的荊江大堤也完全無法抵擋雷霆萬鈞的特大洪峰之驚濤裂岸、駭浪破堤!

綜上所述,荊州市轄區的人們完全有必要準備提前逃生以自救。

荊州市長江幹流以北各「紅色預警亞區」逃生路線圖

沙市區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作為大巴山支脈的)荊山山脈東南部余脈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北撤退至當陽市(宜昌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北進入位於遠安縣(宜昌市轄區)境內的荊山東南部余脈,抵達茅坪場、龍潭河、范家坡或鄰近各處。

荊州區(北岸部分)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北撤退至(作為大巴山主余脈的)神農架山區東部邊緣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西北撤退至枝江市(宜昌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西北撤退至半月、王店等處;
第三步:持續向西北撤退至雙蓮、雞球灣等處,隨後向北進入神農架山區東部。

江陵縣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荊山山脈東南部余脈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北撤退至沙市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北撤退至沙洋縣(荊門市轄區)境內;
第三步:持續向北撤退至雷集、沈集、牌樓等處;
第四步:持續向北抵達子陵鋪或鄰近各處,隨後向西北進入荊山山脈東南部。

石首市(北岸部分)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荊山山脈東南部余脈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北撤退至江陵縣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北撤退至沙市區境內;
第三步:持續向北撤退至沙洋縣(荊門市轄區)境內;
第四步:持續向北撤退至雷集、沈集、牌樓等處;
第五步:持續向北抵達子陵鋪或鄰近各處,隨後向西北進入荊山山脈東南部。

監利縣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荊山山脈東南部余脈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北撤退至潛江市轄區內;
第二步:繼而向西北撤退至沙洋縣(荊門市轄區)境內;
第三步:繼而向北撤退至雷集、沈集、牌樓等處;
第四步:繼續向北抵達子陵鋪或鄰近各處,隨後向西北進入荊山山脈東南部。

洪湖市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大洪山南麓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北撤退至潛江市轄區、仙桃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及時分頭北越漢江(漢水),撤退至漢江北岸的天門市轄區境內;
第三步:繼續分頭向北撤退至京山市(荊門市轄區)境內;
第四步;持續分頭向北撤退至大洪山區南部邊緣。

荊州市長江幹流以南各「紅色預警亞區」逃生路線圖

松滋市居民逃生方向:向西撤退至清江以南的山區
第一步:首先向西撤退至地勢略高的劉家場、桃樹、王家畈等地;
第二步:繼續向西進入清江以南的山區,抵達仁和坪、界碑或鄰近各處。

荊州區(南岸部分)居民逃生方向:向西撤退至清江以南的山區
第一步:首先離開荊江分洪區以及沿長江地帶,向西南撤退至松滋市境內;
第二步:繼而向西撤退至地勢略高的劉家場、桃樹、王家畈等地;
第三步:繼續向西進入清江以南的山區,抵達仁和坪、界碑或鄰近各處。

公安縣居民逃生方向:向西撤退至清江以南的山區
第一步:首先離開荊江分洪區以及沿長江地帶,向西撤退至松滋市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西撤退至地勢略高的劉家場、桃樹、王家畈等地;
第三步:持續向西進入清江以南的山區,抵達仁和坪、界碑或鄰近各處。

石首市(南岸部分)居民逃生方向:向西撤退至(湖南省境內)武陵山脈東北麓
第一步:首先離開荊江分洪區以及沿長江地帶,向西撤退至湖南省境內的津市、澧縣等地;
第二步:繼續向西撤退至地勢略高的碼頭鋪或鄰近各處;
第三步:持續向西撤退至位於湘西北的武陵山脈東北麓。

紅色預警之三:咸寧市逃生路線圖

咸寧市全境位於當地長江幹流河段以南,下轄咸安區、嘉魚縣、通城縣、崇陽縣、通山縣、赤壁市,共計6個「預警亞區」。

歸類為「紅色預警區」的咸寧市轄區內,通山縣境內主要為橫亘於贛鄂兩省交界處的幕阜山脈北側山地,地勢較高,屬「綠色預警亞區」(本文恕不展開分析)。

通城縣、崇陽縣地勢大部分類似通山縣,不過兩地的山間河谷、盆地面積相對較大,那裡地勢偏低,有可能受三峽潰壩洪峰水勢衝擊。這些較小局部需要防洪抗洪,故此二縣屬「黃色預警亞區」(本文恕不展開分析)。

咸寧市轄區內的咸安區、嘉魚縣、赤壁市三處,則屬「紅色預警亞區」。

咸安區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幕阜山脈北側山地
向南撤退至通山縣境內的幕阜山脈北側山地。

赤壁市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幕阜山脈北側山地
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南撤退至崇陽縣境內的幕阜山脈北側山地。

嘉魚縣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幕阜山脈北側山地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南撤退至赤壁市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南撤退至崇陽縣境內的幕阜山脈北側山地。

紅色預警之四:鄂州市、黃石市逃生路線圖

黃石市、鄂州市南北相依,位於當地長江幹流河段以西。
歸類為「紅色預警區」的鄂州市下轄梁子湖區、華容區、鄂城區,共計3個「預警亞區」。此三處皆為「紅色預警亞區」。

同樣歸類為「紅色預警區」的黃石市下轄黃石港區、西塞山區、下陸區、鐵山區、陽新縣、大冶市,共計6個「預警亞區」。其中,陽新縣、大冶市兩地境內大部分為橫亘於贛鄂兩省交界處的幕阜山脈北側山地,地勢較高;不過兩地的山間河谷、盆地地勢相對偏低,可能受到三峽潰壩洪峰水勢的餘波衝擊,有較小局部需要防洪抗洪,故此二縣屬「黃色預警亞區」(本文恕不展開分析)。

黃石市轄區內黃石港區、西塞山區、下陸區、鐵山區地處湖泊密布、水網縱橫的平原之上,屬「紅色預警亞區」。

黃石市各「紅色預警亞區」逃生路線圖

黃石港區、下陸區、鐵山區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幕阜山脈北側山地
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分頭向南撤退至大冶市境內的幕阜山脈北側山地。

西塞山區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幕阜山脈北側山地
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南撤退至大冶市境內的幕阜山脈北側山地;
亦可向南撤退至陽新縣境內的幕阜山脈北側山地。

鄂州市各「紅色預警亞區」逃生路線圖

梁子湖區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幕阜山脈北側山地
首先離開梁子湖畔,向南撤退至大冶市(黃石市轄區)境內的幕阜山脈北側山地。

華容區、鄂城區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幕阜山脈北側山地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分頭向南撤退至黃石市轄區境內的下陸區、鐵山區;
第二步:繼續分頭向南撤退至大冶市(黃石市轄區)境內的幕阜山脈北側山地。

紅色預警之五:荊門市逃生路線圖

荊門市下轄東寶區、掇刀區、沙洋縣、鍾祥市、京山市,共計5個「預警亞區」。其中,東寶區、掇刀區、沙洋縣3個「預警亞區」位於縱貫荊門市轄區的漢江(漢水)以西,京山市1個「預警亞區」位於漢江以東,鍾祥市1個「預警亞區」地跨漢江的東、西兩岸。

「紅色預警區」荊門市轄區內,東寶區大部分屬荊山山脈東南部余脈,地勢較高,但其東側為山麓平原的狹長區域會受到三峽潰壩水勢的波及,有較小局部需要防洪抗洪,屬「黃色預警亞區」(本文恕不展開分析)。其轄區內掇刀區、沙洋縣、京山市、鍾祥市四處受到三峽潰壩的直接威脅,屬於「紅色預警亞區」。

三峽決壩的浩蕩洪流奔涌傾瀉至荊州市界時,就有可能在荊州區、沙市區附近自然分洪或「非人工分洪」:部分洪流取道長湖向東北洶湧狂奔、奪路而去,在高石碑(潛江市轄區內)至李市(荊門市沙洋縣城以南)之間,與此前已經溢出河道、泛濫成災的漢江洪水匯成一片,直迫沙洋縣城;隨後會迅速淹沒荊門市下轄的大部分區域(荊山余脈和大洪山區除外),其最後餘波甚至可能會向北持續推進至襄陽市轄區的南部邊緣,即宜城市以南的流水、璞河、鄭集一帶。

主體位於荊門市轄區內的大洪山,為江漢平原上人們抗洪逃生的重大地理坐標。據本逃生路線圖,在湖北全省12個「紅色預警區」中,有7個(比例高達一半以上)各有其逃生路線指向大洪山,呈「扇形向心輻集」狀。此7個「紅色預警區」分別為荊門市、荊州市、潛江市、天門市、仙桃市、武漢市、孝感市。大洪山者,「大洪」 (水)之際人之所趨、所棲之「山」也。然則何也?大洪山雄峙於一馬平川的江漢平原之上(有如泰山雄峙於平疇千里的黃河中下游平原之上的縮小版),因而堪當江漢平原上長江幹流以北各地人們躲避大洪水的「諾亞方舟」。

掇刀區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作為大巴山支脈的)荊山山脈東南部余脈
第一步:首先向北撤退至東寶區;
第二步:隨後向西北進入荊山山脈東南部余脈。

沙洋縣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荊山山脈東南部余脈
第一步:首先向北撤退,經雷集、沈集、牌樓等處,抵達子陵鋪或鄰近各處;
第二步:隨後向西北進入荊山山脈東南部。

京山市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大洪山南麓
向北撤退至大洪山區南部邊緣。

鍾祥市居民逃生方向:向東、向東北撤退至大洪山南麓,向西、向西北撤退至荊山山脈東南部余脈
漢江(漢水)縱貫鍾祥市界,鍾祥市轄區地處漢江的東、西兩岸。
漢江東岸居民逃生時,可向東、向東北撤退至大洪山南麓。
漢江西岸居民逃生時,可向西、向西北撤退至荊山東南麓。

紅色預警之六:潛江市、仙桃市、天門市逃生路線圖

潛江市、仙桃市、天門市是三個湖北省直轄縣級市。地理上,它們「報團」分布於江漢平原中部,都地處漢江(漢水)下游。此三市全境地形地貌皆為清一色的湖區平原,是湖北全省平均海拔最低的三個「紅色預警區」,傳說在古代都是「雲夢澤」的水波漣漪覆蓋之處。漢江橫穿三市轄區之間:潛江市、仙桃市位於漢江以南,天門市位於漢江以北。

天門市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大洪山南麓
第一步:首先向北撤退至京山市(荊門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北撤退至大洪山區南部邊緣。

潛江市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大洪山南麓
第一步:及時分頭北越漢江,撤退至漢江北岸的天門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分頭向北撤退至京山市(荊門市轄區)境內;
第三步;持續分頭向北撤退至大洪山區南部邊緣。

仙桃市(西部)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大洪山南麓
第一步:及時分頭北越漢江,撤退至漢江北岸的天門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分頭向北撤退至京山市(荊門市轄區)境內;
第三步;持續分頭向北撤退至大洪山區南部邊緣。

仙桃市(東部)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南麓
第一步:及時分頭北越漢江,撤退至漢江北岸的漢川市(孝感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分頭向北撤退至應城市(孝感市轄區)境內;
第三步:分頭向西北撤退至京山市(荊門市轄區)境內;
第四步;繼續分頭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區南部邊緣。

紅色預警之七:孝感市逃生路線圖

「紅色預警區」孝感市下轄7個「紅色預警亞區」,從南至北依次為漢川市、孝南區、雲夢縣、應城市、安陸市、孝昌縣、大悟縣。孝感市轄區除最北部的大悟縣外,其餘全部為平原地帶。全市轄區內,愈靠南則愈近長江,地勢愈趨低平,水災風險愈趨升高。

大悟縣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大別山南麓、就近登上大別山前的低山丘陵
大悟縣北隅為橫亘於鄂豫兩省邊界的大別山主脈,境內大部分地方分布著低山丘陵(或曰「殘山丘陵」)。由於山間小平原、盆地、河谷等海拔偏低、面積可觀且為數較多,這些局部區域可能會受到三峽潰壩的洪水波及。
大悟縣居民逃生時,可向北撤退至大別山南麓,更可在境內各地就近登上低山丘陵。

孝昌縣居民逃生方向:向東北撤退至大悟縣境內的低山丘陵區,以及大別山南麓
第一步:首先向東北撤退至大悟縣境內的低山丘陵區域;
第二步:視情況或繼續向北撤退至大別山南麓。

孝南區居民逃生方向:向東北撤退至大悟縣境內的低山丘陵區,以及大別山南麓
第一步:首先向北撤退至孝昌縣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東北撤退至大悟縣境內的低山丘陵區域;
第三步:視情況或繼續向北撤退至大別山南麓。

安陸市居民逃生方向:向西撤退至大洪山區東部、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區東北部
第一步:首先向西撤退至京山市(荊門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隨後繼續向西進入大洪山區東部;亦可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區東北部(隨州市轄區)。

應城市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東南麓
第一步:首先向西北撤退至京山市(荊門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東南麓。

雲夢縣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東北部或東部
第一步:首先向西北撤退至安陸市境內;
第二步:可繼續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區東北部(隨州市轄區);亦可向西撤退至京山市(荊門市轄區)境內,隨後繼續向西進入大洪山區東部。

漢川市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東南麓
第一步:首先向西北撤退至應城市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西北撤退至京山市(荊門市轄區)境內;
第三步:持續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東南麓。

紅色預警之八:黃岡市逃生路線圖

黃岡市下轄黃州區、團風縣、紅安縣、麻城市、羅田縣、英山縣、浠水縣、蘄春縣、武穴市、黃梅縣,共計10個「預警亞區」。

黃岡市的地理大勢,可以簡要概括為:北側(鄂豫邊界)、東側(鄂皖邊界)山脈蜿蜒,西部、南部(長江沿岸)平原連綿。除大別山主脈以及旁側延展的山地、丘陵之外,全境地勢還是以平原為主。

大別山主脈走向自西北而東南,在黃岡市境蜿蜒於紅安縣、麻城市、羅田縣三地之北隅,至英山縣北隅轉折向南,逶迤於英山縣東隅之餘,又經蘄春縣東隅南下而終止於黃梅縣北部。可謂「群峰列隊赴東南,忽轉正南於英山」。大別山主脈一路東南走向,峰巒漸次見高:山脈「麻城段」高於其西面的「紅安段」;更靠東的羅田縣山勢及地勢又高於「麻城段」,已屬「黃色預警亞區」(本文恕不展開分析);繼續往東的英山縣山勢及地勢更高,為「綠色預警亞區」(本文恕不展開分析)。至此山脈再向南延伸,則峰巒又沿其脈而漸趨走低。

除羅田縣、英山縣之外,其餘八處黃州區、團風縣、紅安縣、麻城市、浠水縣、蘄春縣、武穴市、黃梅縣,地形均為平原類型或以平原為主,皆屬「紅色預警亞區」。其中團風縣、黃州區、浠水縣、蘄春縣、武穴市、黃梅縣六處西濱長江幹流。

紅安縣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大別山南麓、就近登上大別山前的低山丘陵
紅安縣北隅為橫亘於鄂豫邊界的大別山主脈,境內不少地方分布著低山丘陵(又曰「殘山丘陵」)。該縣南部為面積較大的山前平原,海拔較低。
紅安縣居民逃生時,可向北撤退至大別山南麓,亦可在該縣北部境內就近登上當地的低山丘陵。

麻城市居民逃生方向:向東撤退至大別山前的低山丘陵區,向北撤退至大別山南麓
麻城市北隅為橫亘於鄂豫邊界的大別山主脈,境內東部廣布低山丘陵(類似羅田縣),其間有海拔較低的盆地、河谷等;西部為面積較大的山前平原(類似紅安縣南部)。
東部居民逃生時,可就近登上當地的低山丘陵。
西部居民逃生時,可向東撤退至該縣東部的低山丘陵區域;亦可向北撤退至大別山南麓。

團風縣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大別山前的低山丘陵區
團風縣北部為低山丘陵區域,南部為平原地區,濱臨長江。
北部居民逃生時,可就近登上當地的低山丘陵。
南部居民逃生時,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北撤退至該縣北部的低山丘陵區域;
第二步:視情況或繼續向北撤退至麻城市、羅田縣境內的低山丘陵區域。

黃州區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大別山前的低山丘陵區
黃州區為城市化平原地區,濱臨長江。
黃州區居民逃生時,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北撤退至團風縣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北撤退至團風縣北部的低山丘陵區域;
第三步:視情況或繼續向北撤退至麻城市、羅田縣境內的低山丘陵區域。

浠水縣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大別山前的低山丘陵區、向東北撤退至大別山區
浠水縣全境基本上為平原,濱臨長江。浠水縱貫浠水縣地界,浠水縣境處於浠水的東、西兩岸。
浠水西岸居民逃生時,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北撤退至羅田縣境內的低山丘陵區域;
浠水東岸居民逃生時,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北撤退至羅田縣境內的低山丘陵區域;亦可向東北撤退至英山縣境內的大別山區。

蘄春縣居民逃生方向:向東、向東北撤退至大別山區
蘄春縣西部為長江沿岸平原,東部為大別山區。
蘄春縣居民逃生時,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東撤退至該縣東部的大別山區;亦可向東北撤退至英山縣境內的大別山區。

武穴市居民逃生方向:向北、向東撤退至大別山區
武穴市全境基本上為平原,濱臨長江。
武穴市居民逃生時,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北撤退至蘄春縣東部的大別山區;亦可向東撤退至黃梅縣北部的大別山區。

黃梅縣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大別山區
黃梅縣南部為湖區平原,北部為大別山區。
黃梅縣居民逃生時,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北撤退至該縣北部的大別山區;
第二步:視情況或繼續向北撤退至英山縣南部的大別山區。

紅色預警之九:武漢市逃生路線圖

武漢市為湖北省省會、長江中游地區第一大城市,有「九省通衢」之稱,同時也將是湖北全省有關三峽潰壩而損失規模最大的頭號「紅色預警區」。武漢市全境地處湖泊棋布、河汊密布、水網遍布的平原水鄉,長江幹流經宜昌而下之後又橫貫其間,當地防洪抗洪任務歷來艱巨。一旦三峽大壩決堤之滾滾洪流噴涌而下、磅礴而至、澎湃而激盪無羈,又恰值長江各支流百川齊漲、「推波助瀾兮以灌大江」之時,後果怎堪設想!

與其他「紅色預警區」相比,武漢市作為現代化的大都市,自然擁有不少有利條件,其人口中的50%可能會無須撤離。即便如此,有必要、有意願、有能力臨時外撤自救的人口比例將仍然會相當可觀。

滔天洪峰將至。武漢人或將群策群力、群撤群離,譜寫悲壯雄渾的2020版「出武漢記」。本文作者謹懷著敬意與憂思,為之奉獻上用心製作的撤退路線圖。

頭號「紅色預警區」武漢市下轄13個「紅色預警亞區」。其中9個位於長江北岸:江岸區、江漢區、礄口區、漢陽區、新洲區、黃陂區、東西湖區、蔡甸區、漢南區;其他4個則位於長江南岸: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江夏區。

武漢市長江幹流以南各「紅色預警亞區」逃生路線圖

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幕阜山脈北側山地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分頭向南撤退至江夏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分頭向南撤退至咸安區(咸寧市轄區)境內;
第三步:持續分頭向南撤退至咸安區南部的低山丘陵區域;
第四步:視情況或持續分頭向南撤退至通山縣(咸寧市轄區)境內的幕阜山脈北側山地。

江夏區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幕阜山脈北側山地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南撤退至咸安區(咸寧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南撤退至咸安區南部的低山丘陵區域;
第三步:視情況或繼續向南撤退至通山縣(咸寧市轄區)境內的幕阜山脈北側山地。

武漢市長江幹流以北各「紅色預警亞區」逃生路線圖

江岸區、江漢區、礄口區、漢陽區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東南麓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分頭向西北撤退至東西湖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分頭向西北撤退至漢川市(孝感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持續分頭向西北撤退至應城市(孝感市轄區)境內;
第三步:持續分頭向西北撤退至京山市(荊門市轄區)境內;
第四步;持續分頭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區南部邊緣。

東西湖區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東南麓
第一步:首先向西撤退至漢川市(孝感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西北撤退至應城市(孝感市轄區)境內;
第三步:持續向西北撤退至京山市(荊門市轄區)境內;
第四步;持續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區南部邊緣。

蔡甸區、漢南區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東南麓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分頭向西北撤退至漢川市(孝感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分頭向西北撤退至應城市(孝感市轄區)境內;
第三步:持續分頭向西北撤退至京山市(荊門市轄區)境內;
第四步;持續分頭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區南部邊緣。

黃陂區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大別山前的低山丘陵區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北撤退至黃陂區北部的低山丘陵區域;
第二步:視情況或繼續向北撤退至大悟縣(孝感市轄區)境內的低山丘陵區域。

新洲區居民逃生方向:向東北撤退至大別山前的低山丘陵區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東北撤退至麻城市(黃岡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東北撤退至麻城市東部的低山丘陵區域。

結 語

三峽工程是中共強加給中華民族的巨大災難。
時至今日,三峽或潰壩在即,滔天洪峰或不期而至。

面對空前的大洪水威脅,中共繼續搞信息過濾、輿論欺騙,不讓公眾全面了解實情。
拜託諸位讀者一起來打破新聞封鎖,盡其所能將此路線圖告知湖北人。

願天助大家成功逃生自救!
願天佑湖北人民!願天佑長江中下游五億人民!願天佑中華!

全文完稿於2020年6月30日
修改於2020年7月3日

附錄一 湖北省若干城市海拔高程(公尺)

資料來源:
西北師範學院地理系、地圖出版社:《中國自然地理圖集》,北京,地圖出版社,1984年,第121-122頁《華中地區》(圖幅)。

附錄二 湖北省直轄各行政區域平均海拔高程(公尺)

資料來源:
嗶哩嗶哩:《湖北省各市平均海拔排名分布,13市低於全省平均海拔!》(視頻),bilibili(網站),上海,2020年5月20日。

新唐人首發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作者提供/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