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以「鄉梓」代指故鄉

【中華文化300問】 作者:容乃加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8月12日訊】中華文化中講「根」源,對養育的土地和家鄉人有深厚的感情,一旦有了能力也以回饋故里「造福鄉梓」為榮。那麼,為何以「鄉梓」代表故鄉呢?

看看「梓」這個字,它是一種樹,想必是一種在中原大地上到處都有的樹,所以它才能象徵鄉土,聯繫中華兒女共同的鄉情記憶。是不是這樣呢?我們看到《說文解字》解釋「梓」:楸也;「楸」:梓也。也就是說「梓」就是「楸」,「楸」就是「梓」。《陸璣‧草木疏》說「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爲梓」,細分梓是楸的一種。

楸這種樹是高大挺直的美木,高可達15米以上,木材質地非常優良,容易加工做成家具,而且樹相挺拔優美,賞心悅目。夏天時,樹開出美麗的花兒,秋天一到,樹葉敏覺秋氣,成了立秋時迎節氣的裝飾品。

楸樹。 (Pixabay)

唐宋時剪楸葉作飾品迎秋的風尚很盛行。「唐時立秋日,京師賣楸葉,婦女、兒童剪花戴之,取秋意也。」(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楸》)《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汴京的立秋日,滿街賣楸葉,婦女和兒童,都用它大大的葉子剪成花樣戴在身上。因此可知,楸(梓),是在中原大地上到處都有的樹。

古人常在家宅四周種植梓樹,同時常伴隨著種植桑樹,成了代代傳家寶。因為梓和桑對生活來說都是非常實用的樹木,把它們栽種在宅園中,可以提供生活所需的材料。桑樹結桑葚,是營養豐富的漿果;種子上的臘脂,可以點燈;桑葉可用來養蠶取絲,織造衣物,《孟子‧盡心上》說:「五畝之宅,樹牆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梓木高大,材質細緻耐潮溼,可以建造車船和各種生活木器,可以拿來蓋房屋,《埤雅》說「梓爲百木長,故呼梓爲木王」;「屋室有此木,則餘材皆不震」(《康熙字典》)。這兩種樹非常實用,滿足人們很多基本的生活所需。

梓之花。 (Pixabay)

桑梓都是父輩就種植了,留給下一代享用成果,「桑梓,父之所樹」(《康熙字典》),因此桑和梓也代指父親,也成了故鄉的代名詞。桑梓和鄉梓、梓里同義,《幼學瓊林‧卷一‧地輿類》說:「故鄉曰梓里。」所以說「造福鄉梓」、「造福桑梓」,就指回饋故鄉、回饋鄉里,廣而擴之,就有了造福社會的內涵。

《詩經‧小雅‧小弁》說「維桑與梓,必恭敬止」,就說看到桑梓好像看到種樹的父親,萌生出恭敬的心意和態度。古人有至孝感應天地其家中長出梓樹的故事,這人是東漢的應順。《東觀漢記》記載:應順,字仲華,是東平相。他侍奉後母至孝,精誠感應所至,在廳前的屋頂上生出一棵梓樹來,後來把這棵梓樹移植到庭院中,一直長得茂茂盛盛,成了大樹。《文選‧張衡‧南都賦》說:「永世克孝,懷桑梓焉。」

一棵樹寄託故人意;一片心長懷鄉梓情。鄉之梓,凝結家鄉的情感、文化的記憶;鄉之梓,聯繫著大地的華夏父子[1],神州的中華兒女,一代連一代,走過悠遠的歲月。秋天一來,鄉梓的顏色更轉為濃烈了。

註釋:[1]《尚書‧大傳》云:「橋者,父道也。梓者,子道也。」
@*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莉)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