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清明节认祖归宗 祭祖代代传

【新唐人2009年4月5日讯】(大纪元综合报导)4月4日清明节对讲忠孝仁义的中华传统来说,清明节,是认祖归宗的一种祭扫。而身在海外的华人,每逢佳节,情思倍浓,清明节便成了华人对中华传统的回溯和缅怀,在“母文化”的氛围里,在亲情的温馨中,完成了身份的回归和根脉的续接。

  
在中华民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中,清明节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5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据传,清明节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彷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 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锻练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据记载,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濛濛;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烤饼:在四川一带都用清明菜和面粉辣椒等混合烤制清明饼,色香味极佳。

  清明菜粑:贵州安顺屯堡一带把一种在清明节时期才会有的一种野生植物──清明菜(本地话又称为毛毛花,因其形似一朵花,且杆上面有许多小毛毛)和面粉混合,通过一种独特的手工工艺做成“粑粑状”,再包上陷(一般是本地春菜拌肉、“引子”(苏麻籽)拌红糖,酸辣子炒肉等),通过屯堡一带一种独特的土砂锅在煤火上煎烤而成。清明节屯堡人每家每户都会做,由于清明菜是一种纤维植物,一口咬下去会有“拔丝”的现象,口感极佳。可当零食,也可当主食,可放置时间极长,据说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百姓为行军打仗之时士兵随带方便而做。

海外华人过清明
  
离故土越遥远,思念和怀旧的感情似乎就越绵长,世界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每年的清明节就会有人按照传统习俗,在当地眺望故里,遥寄追念。清明节成了华人社区最隆重三大节日之一(新年、清明节和中秋节)。

纽约华人 方式各异
  
纽约是美国华人最大的聚集地之一。据非官方估计,纽约地区华人数量约为五六十万,其中有的已在美国定居数代,有的则是近年来才来美国的新移民。
  
清明时节,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柏山公墓一片华人陵墓集中的山坡上,可以看到墓碑前新近摆放的水果贡品被濛濛细雨冲刷得干干净净,各色鲜花在瑟瑟寒风中轻轻摇曳。当地华人纷纷以不同方式进行每年一度的清明节纪念活动。
  
纽约华人过清明节的方式因各自经历而异。对于那些主要由老华侨及其后代组成的传统侨团来说,清明节是怀念先人、发扬孝道的重要日子。在这一天,许多传统侨团都纷纷在报上刊登春祭广告,并在会所内张贴通知,组织成员到安葬先人的墓地祭奠。
  
此外,一些侨团在扫墓结束后还在各自的会所内设便餐让拜山扫墓的乡亲们饱餐一顿,使清明节扫墓成为华人联络感情、增加交往的社交场合。
  
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来美的新移民当中,清明节扫墓的意识相对较弱。但清明时节,他们也往往会通过书信和电话向远在故国的亲友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叮嘱他们代为在先人的墓前献上一束花,撒上一捧土,此外还免不了要对自己的子女念叨一番前辈们的往事。

印尼华人 祭祖代代传
  
印尼是世界上华人最多的国家,华人人口约有1,500万,生活在这里的华人一直延续着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习俗。“百善孝为先”,在华人社会的价值观里,“孝”是排在首位的,而扫墓祭祖也是一种孝道的表现。
  
1999年印尼进入民主改革年代,政府解除了限制华人庆祝传统文化节日的禁令,于是全国各地华人用各种形式度过新年、元宵节和清明节,老一代华人更重视清明节。
  
前些年,华人多在百家姓宗祠祭拜先祖,这几年各姓氏有了自家的宗亲会所宗祠,因此宗亲们便聚集在会所祭拜祖先。宗亲们通常是祭祖后共进午餐,敦睦宗谊。有的还利用这个机会向学习优秀的宗亲子弟颁发奖学金,体现了华人慎终追远,缅怀先人功德,勉励后辈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的传统美德。一些地方在清明节期间,举办师生校友联欢会,加深彼此情谊。更多的华人是举家前往墓地给先人扫墓,或到寺庙进香祈福。
  
近年来,在华人可以自由享受传统文化节日和“学习中文热”的大环境下,印尼华人新生代开始重视中华文化。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