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海:古城无水浸 明朝排水远胜今

【新唐人2012年7月23日讯】(新唐人记者刘璇综合报导)北京市前日至昨晨降下破纪录的大暴雨,全市一夜变灾区,最少37人死亡。京城变海的“盛况”,近年逢雨即现。而当昨晨(22日)北京市区仍四处水浸时,故宫西北角外的古城池北海团城,虽同样位处暴雨中心,却无丝毫积水。当地专家介绍,团城内明朝所建的排水系统,距今600年仍运作良好,相比之下,古今城市排涝规划和建设,尽见讽刺,因此,有北京网民揶揄“历史违反交通规则在逆向行驶”。

没有排水明沟团城雨过却不留痕

京城遭遇了61年来最大的暴雨,但身处暴雨中心的北海团城却无一例积水报告。

据《中国经济网》报导,无论下多么大的雨,在这个城池上,都会雨过地皮湿,很快就渗流得一干二净,地面只略显潮湿,而秘密就在地面铺设的青砖和地下的涵洞中。距今已近600年的一套明朝建成的古代集雨排水工程,目前仍在团城“服役”。

北京大多数古建筑,为了保证排水,都在地面留有不同式样的泄水口。而在团城的城墙外却找不到一个泄水口,地面也没有排水明沟。但无论雨下得多么大,在团城上只是雨过地皮湿不会产生径流。

团城上有十一个这样的水眼分布在古树周围,并且每个水眼的下部都有一个竖井,竖井与竖井之间有涵洞相连。同样是用青砖建成的。多余的雨水到了涵洞以后储存起来,形成一条地下“暗河”。

团城的渗排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储存了天然降水,并在旱季和雨季之间调节余缺。这套地下集雨排水系统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近600年了。

专家﹕渎职与不作​​为应遭清算

首都体育学院教授杨铁黎在微博留言称,地面上的(建设)是显现功绩,地面下的是百年功绩,但本次灾害过后,依然会没有领导真正关心北京排水工程。

杨铁黎认为,水浸京城的祸根,是无科学规划的扩张,城市规划​​和排水系统如何设计,施工是否严格,工程验收是否按照标准,这些渎职与不作​​为应遭清算。

四川作家李承鹏在北京暴雨后撰文称,民间自发救援的时候,政府并无及时表现出应有的为民服务态度,“一个连下水道都修不好的城市,永远进入不了上行道”。

“他们(政府)只知道开足正面宣传的水龙头,不知道民意是最重要的下水道……不是城市不足,而是成事不足,一根下水道就割裂了我和你。”

中共喉舌《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昨(22日)发表评论:“一场大雨,检验出城市的脆弱一面,北京如此,其他城市的情可想而知。没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没有一流的城市。基础设施薄弱是城市建设的通病,这场暴雨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在注重城市华丽外表的同时,更要关注一个城市的内在品质。”该评论半日内被近3万网民转发。

众多网友评论:

凤凰网中国网友:手机用户:“ 古代先进的排水系统”能有多么先进?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字眼?讲技术不会比现在技术先进多少,但先进的是古人的眼光和责任心!”

另一网友,“中国的建设只重表面,深层次下一分钱也不肯多花!中国人只注重眼前利益,长远的事没哪个考虑!什么原因呢什么原因?”

凤凰网中国网友:手机用户:“那时的建筑工程是真正造福子孙后代,现在的市政工程应该问下国家的公污员了!”

凤凰网中国网友:手机用户:“古人做事总是为儿孙着想这是其一,其二是古代人不会做假。”

凤凰网中国网友:手机用户:“拿明代的技术和现在的技术比?能比吗?而且明代可是扎扎实实做工程,不是做豆腐的哦。”

liangg:“向这次暴雨中丧生的同胞深表哀情。向元朝的古代匠人的建筑工艺深表致敬。向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学术境界深表敬意。因为是他们的热爱祖国的古代建筑(团城)的感人事迹让我知道了团城。”

baiyunfeiyi:“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现代化的排水系统居然比不过600年前的老古董,有关人员是不是该反思…可悲,可恨。古代是没有拿回扣的!!!!!!!”

凤凰网北京市网友:手机用户:“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生活在最具风险的时代。”

凤凰网中国网友:手机用户:“古代人用事实说明一切,饱经风霜还是那么坚固。现代工程有不少危危工程还在吹牛,一旦出现问题就开始推脱责任。利益隐瞒了一切。一片乌鸦遮满天,寸草生根无光见。有心去打遮光鸟,伸手却被藤绊倒。”

Lihai,ting:“这你们就不懂了,为什么现在不排水?那是因为现在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水泡坏了可以重新建设,死了人也没事,现在人多人又不值钱,也没人把人当人看,明代城墙就是因为排水系统太好了几百年不倒,这样怎能搞活经济,哪有政绩?”

相关网络图片: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