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官方特写习近平添油加醋失真实

【新唐人2012年12月25日讯】(新唐人记者王海天综合报导)近日,中共党媒新华社高调刊发“中共高层新阵容”人物特稿及相关图片,其中介绍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特稿更长约1.5万字。特稿不遗余力意欲塑造习近平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一面,但有港媒指中共宣传机构造假已成惯例,此次特稿亦无例外,为美化习近平而屡有添油加醋之举,效果恐适得其反。

为塑造中共新领导人“有血有肉”的形象,党媒新华社在介绍习近平的新闻特稿中详细描绘了习近平当年作为知青下乡的经历。但有港媒指,中共惯有的思维使这些内容仍未脱离党文化宣传桎梏,新华社的添油加醋使报导中的习近平过于完美,反倒让读者感觉不真实。

据《新华社》的特稿报导说:“那些年,习近平几乎没有歇过,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在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长时间不换肩的习近平,是个‘吃苦耐劳好后生’。”

报导还说,习近平不但特别能吃苦,还特别爱看书学习:“下乡来梁家河时,他随身带了沉甸甸的一箱书。白天干活,劳动休息时在看书,放羊时也在黄土高坡上看书……到了晚上在煤油灯下苦读到深夜。在村民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边吃饭边看‘砖头一样厚的书’。”

《香港经济日报》25日刊发文章对此质疑说,1969年初,习近平到陕北农村插队时还不满16岁,这样一个半大孩子,是否可以展现这样光辉的形象呢?

文章说,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接受大陆《中华儿女》杂志访问时曾谈及这段上山下乡经历,习本人是这样形容在农村插队初期的状况︰“在上山下乡时,我年龄小,又是被形势所迫下去的,没有长期观念,也没有注意团结问题。别人下去天天上山干活,我却很随意,老百姓对我印象不好。”

习近平还回忆说,当初是听了长辈的训导才回到梁家河,随后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听了他们的话之后,我就按这个思路回去了。回去之后,努力跟群众打成一片。一年来,我跟群众一起干活,生活习惯了,劳动关也过了,群众见我转变了,对我也好了,到我这儿串门的人也多了,我那屋子逐渐成了那个地方的中心——村中心,时间大概是1970年。”

文章评论说,当初对毛泽东的“造神运动”可谓中共“伟光正”宣传思路的巅峰,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毁灭性的“文革”。虽然改革开放后这股左的思潮有所转向,但宣传部门对塑造领导人的形象追求完美的方式仍是痼疾难医。此次对习近平的“量身打造”,其实仍是文宣部门“伟光正”思路的延续,只不过换了当代人易于接受的方式而已。这样过头的宣传,所得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中国社会问题研究人士张健指出,中共喉舌对新领导班子的包装其实源自对西方竞选宣传的模仿。例如,宣传说习近平曾经历贫苦,是从一个基层发展起来的干部,同时在文革也受过迫害,这是为了塑造一个了解民间疾苦的“明君”形象。宣传他的婚姻家庭生活也是为了塑造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的形象。这样打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主要是为了在中共风雨飘摇的末日乱像之中笼络住人心。换言之,这不过是另一种方式的隐性“维稳”。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