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保护?还是削弱了竞争力

【新唐人2013年01月01日讯】保护主义专题(9)(中央社记者冯昭台北 1日电)大陆陶瓷茶杯允许检验后进口,陆制玻璃水杯至今却未开放。一名外商说,“不管是为了国家安全,或民众健康”,同样是杯子,“我看不出来为什么一个可以进口,一个被禁”。

还有某款大陆知名饮料已由台湾代理商进口销售,另一家代理商想引进同品牌的喉糖则被打回票,理由是“成分不明”。业者觉得很闷,两者成分相同,只是一个是喝的,一个是含的。

对于国外产品的禁令,尤其是对“中国制”商品进口的审查,台湾法规有许多“跳跃式的思考”,让外商百思不得其解。

台北市美国商会“2012台湾白皮书”开宗明义写道,总统马英九2012年4月在美国商会“谢年饭”年度晚宴中提出“五大支柱”,方向正确。“五大支柱”的第一项就是,贸易自由化与消弭保护主义心态。

不过美商会白皮书在后续谈到“贸易自由化”议题时,却是抱怨连连。美国商会零售委员会在过去 1年提出21项产品,结果只有1项获准进口台湾。“保护主义心态不时还是会出现,特别是中国制商品进口台湾的审查”。

不仅美商不满,欧商也吐苦水。

台北市欧洲商务协会“2013建议书”指出,“大约2100项中国大陆产品的进口禁令或限制,与开放往来的效益背道而驰”。

欧洲商会更直言,“禁令助长保护主义的气焰,伤害台湾的产业与消费者”。

由于对特定类型电机设备、服饰和家用产品的禁令,欧商只好从其他成本较高的产地取得商品,“直接导致台湾消费者负担价格偏高”。

跨国性居家用品零售企业宜家家居(IKEA)销售暨产品主任刘颖荷说,相同商品不是有A厂生产,就有B厂生产,很可能某件商品只在A厂生产;即使B厂有生产相同商品,但B厂可能很远;而且跨国销售的商品,出厂后要先运到物流中心,再分配到各个市场。

当台湾禁止进口某款大陆制造的商品,例如镜子,IKEA在亚洲不一定有另一家工厂 (B厂)生产镜子,很可能B厂远在欧洲。

着眼于全球经济布局,大陆已是各跨国企业考量的生产基地。

中国已是世界工厂,在环环相扣的产销模式下,当台湾拒绝某款大陆制造的商品,表示企业需为台湾特别找寻合适的供应链以取得商品,而这会增加额外的产销运送费用。若是没有找到适合的供应链,就无法进口该项产品,这也就减少了消费者的选择。

“黑心商品”是台湾民众对“中国制造”的最大阴影。

廉价、成本低是台湾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另一个刻板印象。

刘颖荷说,对产品技术及品质,不论生产链在哪里,公司都以相同的标准要求。同款产品,要在亚洲销售,也要销往欧美。

欧洲商会多次指出,拿品质的理由禁止跨国企业在中国制造的产品来台,是不合理的。

台湾想进入国际社会,就不可能不让别人进来。

中华民国全国商业总会理事长张平沼同样看到保护心态的矛盾。他说,台湾服务业开放比例还不到一半,台湾想走出去,想签自由贸易协定 (FTA),但别人也会问,“为什么不让我进来?”

经营上海豫园商城的上海复星集团,甫于11月签约参股台湾糕饼业维格饼家。张平沼说,复星集团看的不会是台湾市场,因为台湾市场太小,“陆资看的是大陆市场”。

张平沼指出,复星集团投资维格,是看中台湾凤梨酥在大陆有市场。凤梨酥在上海豫园1年的营业额,可能就等于维格在台1年的营业额。

张平沼指出,台湾希望陆资来,但制造业来台的可能性不大,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因为大陆生产已经过剩。较可能的投资对象,反而是有台湾特色的传统生产事业。

“不经过阵痛,长不大。”张平沼表示,台湾各行各业都要有心理准备,否则台湾永远被边缘化。

长期保护的结果,保护了谁?抑或是削弱自己的竞争力?台湾地狭人稠,上一代可以用勤劳创造繁荣;但下一代的资本是脑力,是技术,若不开放,要如何跨出去?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