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寻找明师 他云游天下

文/杜若 整理

清人吴炽昌的《客窗闲话》中记述了一个《先觉僧》的故事。

朔平陆太守的夫人素来崇佛,她请到一尊玉雕大士像,时常虔心诵念佛号。太守到了中年,夫人又生了一个儿子。小公子从小吃素,三四岁时跟随母亲礼拜佛像,听到诵念佛号就很高兴。陆家送他到私塾读书,他就闭上眼睛静静地坐着。塾师见他实在年幼,也不忍心责备他。小公子八岁时,太守强迫他吃肉,他刚咽下就大口大口地全都吐了出来。

小公子厌倦尘凡,一天,窃走了其母八十两银子,直奔五台山而去。从家到五台山,二地相距不远,一天就赶到了。小公子向僧人礼拜,请求剃度出家。僧人不知道他的来历,不敢擅自剃度收留,他就挨个向坐禅的僧人礼拜。其中有一位游方和尚,是他的同乡,怜悯他幼小出家,没有依靠,愿意带他回故里。小公子苦苦哀求出家为僧,游方僧就把他带到了天台山。

小公子在天台山正式剃度,法名“先觉”。他的师父就传授他秘密法旨。先觉勤恳地精进修行,到十八岁时,他常常深度入定达几十天。得到了衣钵度牒后,就与其师道别,外出云游

先觉来到灵隐寺,遇到一位奇异的僧人。此人不苟言笑,每天做着烧火煮饭的杂活儿。他见到先觉,就主动邀请他到自己的居室,自称是大唐时人,历今已有上千岁了,因曾发愿要为亿万僧人煮饭,所以自愿到厨房做杂务。异僧对先觉说:“我与你有前缘,所以告诉你,这里不是你修行之地。你往北去最好。”先觉恳求他指点一二,异僧说:“我除了执爨之外,没有什么能传给你。”

先觉遵从他的教诲准备离开,就在此时,他遇到了家中的仆人。仆人说,老爷和夫人都已经去世了。老爷在世时,曾为公子定下一门亲事,要他日后迎娶冯御史的女儿。如今冯家小姐已经成年,冯家已经催了好几次,要公子完婚。所以,大公子就派家中奴仆四处寻找小公子的下落。

先觉得知父母已经去世,不禁哀恸大哭,于是跟随仆人回家。他的兄长劝他赶紧完婚。新婚之日,先觉对冯家小姐说:“我要和你了结这段因缘,这是命中注定。但我已发愿修行,留在这里也没有意义。我离开后,你想离去或留下,由你自己来定。”冯家小姐也没有挽留他,说:“我知道此事已经很久了,我也愿意皈依佛法。”先觉授她禅法后,就带着母亲留下的玉雕大士像,离开了。

他一直向北走,走到燕山的西域寺。他爱其岩洞幽静,于是顺藤而下,背靠石壁趺坐,每天寺内人来给他送食物。就这样,他静坐了两年。一天,他忽然听到一阵轰隆隆的雷吼声,就连山谷都为之震动。他看见一条大蟒探头要吃他,先觉凝神屏息,静静地听着。顷刻大蟒就消失了。次日又是如此。他心想,与这里的缘分结束了,于是走出石窟,进入都城,游历各寺,期望能遇见高人。

先觉经常终日禅定,眉目之间光华灿烂,看上去有别于寻常人。诸王、公卿大臣见了他,也觉得很奇异,于是一起保举他做万寿寺的方丈。先觉做了一年多的方丈,收到了很多人布施的钱财,高达上万余两。他寻思:“这寺院是个势利之地,并不是修真的场所。我不可为此堕落。”于是将所有的钱财都封存在库里,趁夜离开了万寿寺。

先觉一路云游,朝拜五台山,走出嘉峪关游历西域,甚至来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四处寻访佛迹,但也没有什么发现。

先觉又游历终南山,遍拜诸寺,一心想寻找修真的场所。即使山路崎岖,举步维艰,没人敢去的地方,他也欣然前往。

一次,先觉一直走到路的尽头,他在山中呼喊,没有人回应,又没有水可饮用,虽然听到溪水潺潺的流淌声,然而溪谷深邃,他也下不去。他在半山腰,要上上不去,要下也下不来,心中萌生退意。

这时走来一个道人,穿着古代衣冠。先觉欣喜地迎接道人,牵着他的衣裳一拜再拜,并尊称他为“大仙”。那人笑着说:“我就是一个凡夫俗子,怎能称仙呢?仙人又怎肯让你看到他呢?”二人就坐在一块大石上聊起来。经询问,那人说他世居越国,姓徐。秦始皇帝时为役夫。楚汉争雄,他投奔楚国为兵卒,乌江之败,他逃到这座山里,从此就再也没有出去过。

先觉说很渴,道人就解下身上的佩匙,就在石上穿凿,取水让先觉喝。先觉喝下水,顿时觉得清凉渗骨。道人连续给了他二匙,就收起佩匙,准备离开。先觉说:“弟子还没喝饱呢。”那人说:“从此之后,你不但不会再渴,也可以不用再食,你也不会有事的。何必还要多饮!”先觉还是抓着他的衣服不放。苦苦地哀求,请他超度。

那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我并不是你的师父。汝想要得度,没看见前山又有人来了吗?”先觉回头一看,只感觉一阵清风吹过,再一回首,手中只剩下一块深蓝色的布,那人瞬间消失了。他用那块布裹住玉雕大士像。自从喝下石髓后,先觉觉得身体日愈轻健,不吃不喝也不饿,每天可走四五百里,此后继续云游于深山之间。

笔者钦佩他寻道的决心和勇气,也为他不畏艰辛,四处寻访明师的毅力所感。先觉为了寻道,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他长期打坐,深度入定,仍是未能找到解脱的真法真道。四处寻访明师,也没能找到。古人云:“小修在深山,大修在世间。”或许,要找真法真道,不一定得出家,就在滚滚红尘,静静地修行,说不定也可以了悟生命真谛呢。

事据《客窗闲话》卷7@*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