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商天下】北京动用战备储油 失大宗商品定价权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9月17日讯】通货膨胀,也就是价格的持续上涨,目前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话题。从去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中国的生产者物价指数也创下了13年来新高,北京当局甚至首次宣布释放战略石油储备。而全球的食品价格也在8月反弹,创下了10年来的新高。俄罗斯央行甚至警告说,全球通胀可能引发新一轮的金融危机。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这些话题。

PPI通胀创13年新高 与CPI剪刀差扩大

8月,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超出了市场预期,同比上涨9.5%,是13年以来的最高涨幅。简单来说,也就是工业品出厂的价格又上涨了。当然,这有助工业企业利润的提升、投资意愿转强;不过,对于下游的买家来说,却意味着成本又要增加了。

那么,推动中国PPI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是什么呢?虽然像是石油等一些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在8月份保持了相对稳定,但是,市场对于煤炭、钢铁和其它化工原材料的需求强劲,再加上一些政策上的因素等等,应该都是导致PPI进一步上涨的原因。

我们看到,其中,煤炭的价格已经连续上涨5个月,是推动8月PPI上涨的最主要的原因,因为中国有大约60%的能源消费来自于煤炭。而煤炭价格疯涨,主要是由于供需严重失衡,这里面不仅是因为中澳关系的恶化,煤炭进口受到很大限制,另外,中国国内煤炭安全监察力度的持续加大,以及受到环保检查、能源消耗控制的影响,也导致大量煤矿主动限产、停产,产能下降严重。

此外,中共政府为减排而推出了钢铁限产措施,还有房地产开发商,因为面临着政府加强监管而争相完成项目,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钢铁以及其它材料的价格上升。

但是,生产者通胀持续攀升,却没有带动消费者通胀,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仅比去年同期上涨了0.8%,涨幅已经连续3个月下行,PPI和CPI的剪刀差进一步扩大到8.7个百分点。

CPI指数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通俗点来说,就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反映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服务项目等的价格的变动,统计范围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交通、教育文化、各类服务等等,也就是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价格的变动情况。

CPI的年增率是观察“通货膨胀”程度和“民众消费购买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因此“稳定物价”也成了政府制定政策的最终目标之一。

那么,CPI的涨幅不大,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物价稳定,人民的生活很幸福呢?其实不然。

由于全球市场,对家用电子产品、服装和家具等商品的需求强劲,中国今年以来的出口表现一直超过预期,但是制造业原材料成本的飙升挤压了利润率。不过,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增加的成本都被中国制造商吸收了,还有一些制造商已经停止接受新的订单,因为很难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进口商以及中国境内的客户。

从数据上也可以看到,虽然8月PPI中的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扩大,同比上涨了12.7%,但是生活资料价格的涨幅,包括食品、服装、一般日用品还有耐用消费品等出厂的价格,与上月基本持平。

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没有向居民消费价格(CPI)传导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消费力不足,居民消费已经乏力到了“躺平”的地步。在这次疫情中,大家看到,很多国家都在给民众发钱,但是中国,没有像欧美日等国家那样给消费者派钱,导致消费不足与消费降级,再加上猪肉价格高位回落,已经连续7个月下降,拉低了消费者物价。

事实上,中国的消费者物价也在上涨,8月的食品价格是下降了4.1%,但是,非食品价格则上涨了1.9%。而且在食品价格之中,除了猪肉价格同比下降大约45%以外,其它食品类别,比如蛋类、水产品、鲜果等则分别上涨了14%、12%和5%。

而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胀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的扩大,意味着中国制造业的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可能导致制造商投资不振、劳动力市场疲软、企业被迫停产或破产等风险,这些都可能增加整体经济的下行压力。

而CPI和PPI之间巨大的“剪刀差”,也给北京当局在政策选择上出了个难题,中共政府虽然有意针对经济明显放缓加大刺激力度,但是,又担心扩大基建投资将会推高上游价格,给中国经济复苏增加新的难度。

所以,北京当局要怎样做,才能平抑PPI价格上涨呢?

中共投放战略储备 但难以抑制价格上涨

由于全球需求复苏,主要大宗商品的价格,自从去年以来一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中国的PPI自今年春季以来也在稳步攀升。而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暴涨,严重影响到许多中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北京政府也进行了连番操作来平抑PPI价格上涨。

5月份时,在铁矿石、螺纹钢,以及煤炭、铜等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到历史高位之后,北京当局开始出手干预,并警告大宗商品行业代表,政府对操纵市场、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等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

6月中旬,为了平抑全球金属价格的大幅上涨,中国又开始分批投放铜、铝和锌等主要工业金属的国家储备。这是中国10年来首次投放了部分战略金属储备,还投放了煤炭和进口玉米储备。

9月,北京当局又开始分批向国内炼油和化工企业发放石油,以缓解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这是中国首次公开宣布动用战略原油储备,这也显示出了北京当局对通胀的极度焦虑。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中共将“战略石油储备”(SPR)看作是“国家机密”,很少发布有关石油储量的资讯。

咨询公司Energy Aspects在7月初估计,中共的“战略石油储备”拥有2.2亿桶原油,相当于是15天的需求。而中国国家能源局,曾在2019年的9月表示,包括战略石油储备、石油公司和商业油罐储油在内,中国的石油的库存,大约是80天的净进口量。

不过,中共利用战略储备来平抑价格的效果难以持久,因为这些供应,还不足以改变市场的格局。另外,中共打击投机的举措,虽然可能会减缓国内大宗商品价格的涨势,但是,并没有解决供需方面的根本问题。

因为造成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涨的几个因素,都是中共无法控制的,例如美国经济复苏势头格外强劲、全球流动性充足以及供应链瓶颈等等。

而5月底时,彭博社曾经报导说,华尔街最大的两家公司高盛和花旗集团都表示,中国控制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的努力,可能会徒劳无功,因为中国已经失去了主导市场的能力。

高盛在报告中表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宗商品不再以中国为中心”,发达经济体,尤其是美国需求反弹的速度,意味着,中国不再是决定大宗商品定价的买家。而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花旗集团分析师的认同。

高盛表示,未来大宗商品看涨的因素,既不会是因为中国投机者,也不会是因为中国需求的增长,而是稀缺性和发达市场主导的复苏。这和2000年代的牛市相比,可谓角色翻转。我们知道,21世纪初开始的那一波的长期牛市,关键的驱动因素之一,就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而当前,美国的定价能力增强,是因为华盛顿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措施,同时也有结构性因素,就是中国不再从低成本劳动力中获益,而且正在努力的降低制造业生产的环境成本。

也就是说,在上一轮大宗商品的牛市中,中国是大宗商品需求的最主要的推手。但是,随着中国未来消费力的减弱,中国将失去主导权。

全球通胀压力大 或引发金融危机

不过在目前,通胀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因为疫情期间各国普遍扩张了货币,全世界都有通胀压力。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最新月度报告显示,全球食品价格在8月份创下了10年来的新高,而粮农组织的食品价格指数,自从去年夏天以来,已经上涨了超过三分之一。

除了奶类的价格比7月有所下降之外,肉类、谷物、食糖的价格都是在上涨,而植物油更成为“重灾区”。自去年6月以来,食用油指数已经上涨了91%。巴西、尼日利亚、土耳其和俄罗斯等国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食品价格上涨的冲击。

而粮食上涨的原因,首先是病毒大流行和异常天气带来的供给短缺。因为疫情而实施的出行限制,导致很多国家从事田间劳动的外籍工人出现了短缺;而持续的干旱,也让农作物的收成进一步恶化。

其次,全球对商品和原材料的需求持续走高,也导致了全球航运费用的快速上涨,加大了全球粮价上升的压力。此外,粮价高企,也是因为全球货币宽松,导致了投资资金流向了粮食。

为了遏制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今年已经多次加息,以防范通胀风险并将通胀率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例如,巴西就将基准利率上调了3.25个百分点,但是,通胀压力依然很大,因为巴西目前的通胀率为9%,远远高于其央行3.75%的目标。

俄罗斯央行也在9月10日再次上调了关键利率,这是俄罗斯自3月份开始收紧政策以来的第五次加息。俄罗斯8月的通胀率是6.7%,高于4%的目标水平。

而俄罗斯央行在日前发布的年度货币政策预测中表示,如果全球通胀没有得到控制,不到18个月,就可能会发生类似2008年规模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因为当美联储不得不提高利率来平息通胀时,投资者会抛售风险资产,外债水平高的新兴市场国家会遭受重创。

不过,美国和欧洲央行官员的看法,和俄罗斯不同,他们认为价格上涨只是暂时的。目前,美国8月的CPI同比上升了5.3%,但核心CPI的增幅是6个月来最低,而且二手车和卡车价格大跌,暗示通胀可能已经见顶,所以美联储应该不会在11月之前缩减购债,而加息会在明年结束购债之后才有可能进行。

此外,欧洲央行也表示,会小幅缩减大规模的购债计划,但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对抗疫情冲击。

从目前的全球环境来看,由于供应链瓶颈依然存在,一些与疫情有关的阻碍也将会持续,全球的通胀压力,可能将持续到至少2022年之后才有可能缓解。

策划:财商经济研究所
撰文:财商经济研究所
剪辑:曲歌
监制:文静
财商天下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2AiO-ehTTIZ3PpnTkecvA/?

(责任编辑:李红)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