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弟子規》連載十八 (視頻)

簡介:《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孔子《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份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信(一)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解說
凡是說過的話,都一定要堅守信用,說話欺騙別人或隨便胡說,這怎麼可以呢?

話說太多卻做不到,倒不如少說一些來得好。而且,說話要實實在在,不要油腔滑調或是講一些花言巧語去討好別人。

尖酸刻薄的話、不文雅的用詞及粗俗的語氣,都應該改正過來。

故事

季札掛劍

季札是周代吳國國君的公子。有一次,季札因為要出使魯國而經過了徐國,於是就順道去拜訪了徐君。季札是一位非常有氣質涵養的君子,兩人言談之間,徐君的目光一直被季札腰間的一把佩劍給吸引住。

徐 君心想季札的這把劍鑄造得不僅很有氣魄,而且幾顆寶石鑲嵌其中,典麗而又不失莊重。只有像季札這樣的君子,才配得上這把劍。徐君雖然很喜歡這把佩劍,卻不好意思說出來,只是一直忍不住的朝著劍觀望。季札知道徐君的心意,便在內心暗暗的想,等到魯國完成出使的使命之後,一定要再回來將這把佩劍送給徐君。

後來,等到季札從魯國返回徐國的時候,才知道徐君已經過世了。季札難過的來到徐君的墓旁,把自己的那把佩劍掛在樹上,並在心中默默地說著:「您雖然已經過世了,但是我內心那個承諾卻還在,今天將這把劍贈予您,也用這把劍向你道別。」季札對著墓碑躬身而拜,然後轉身離去。

季札此舉令隨從非常的疑惑,忍不住問他:徐君都已經過世了,您將這把劍掛在這裏,又有何用呢?季札說:雖然他已經過世了,但我的內心對他曾經有過承諾,我從魯國回來之後,一定要把劍送給他。做為一個君子講求的是誠信與道義,怎麼能夠因對方過世,就違背做人應有的誠信呢?

季札這種「信」的德行,受到後人無比地崇敬與感動。

文自《正見網》

《弟子規》連載十八(視頻)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