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紅利 傳產台商回流

【新唐人2011年9月9日訊】–ECFA週年專題之5(中央社記者蔡素蓉、陳虹瑾嘉義9日電)不少傳產台商近來悄悄回流,「大陸工資說漲就漲,每年漲25趴;土地使用稅,說開徵就開徵,台灣人還是比較好用,未來要把生產線逐漸移回台灣」,紡織業者曾昆玉說。

泓達企業董事長曾昆玉經營紡織業逾30年,生產桌布、餐巾、隔熱手套等餐廳用具及寢具用品,十幾年前,因生產成本考量,且大陸紡織品輸歐美配額較多,所以與其他傳統產業一樣,登陸投資,而且廠愈買愈大。

他說,多年前在青島設紡織廠,青島工廠針對歐美市場出貨,需要大量人工。剛開始的幾年,台灣可以大量接單,在大陸出貨還受到保護,「訂單再大都可以接、再大的量可以從那邊(大陸)出」。

不過,這些年情況開始逐漸轉變。

曾昆玉說,「大陸工資近年不斷調漲,今年5月,大陸國務院來公文指示所有企業員工薪資調漲28趴,每次都是說漲就漲,動不動一漲就是25趴、28趴。」

工資調漲還不是最糟的事,更慘的是工資漲了,但工人卻跑了。

他說,「許多傳產台商在東莞一帶相繼倒閉,不是因為接不到單而倒閉,而是接了很多單而倒閉!因為台商在顧客下單後,就把料全部買進來,結果大陸沿海嚴重缺工,最後沒辦法出貨。」

另一方面,大陸對台商各項優惠減稅措施漸褪色,2008年起,開始徵收土地稅、房產稅,「原本簽的所有合同(合約),和(大陸)中央政策牴觸就無效」,曾昆玉說。

他說,傳產業在台灣工廠都很小,一開始登陸有優惠,所以工廠是台灣的幾十倍,或幾百倍大,一旦要繳土地使用稅,負擔沈重。他在青島的紡織廠占地7.2公頃,每年土地使用稅高達人民幣40多萬元,約新台幣200多萬元。

兩岸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雖然有136項紡織產品輸陸可享關稅優惠,但台灣也同意對22項大陸紡織產品降稅,這對於台灣紡織業有沒有衝擊?政府因應貿易自由化的產業輔導措施有沒有效?

曾昆玉沈思了一會兒說,「其實怎麼保護都沒有用,紡織等傳統產業一向爹娘都不愛,政府政策多半只對高科技業有利,傳產業大部分都要靠自己」。

不過,他說,「老實說,簽了ECFA,對我們還是有幫助,最大的好處是兩岸關係和緩了,現在我們出口到大陸的產品,就不常受到海關或官員刁難,哪像以前,他們若想找麻煩,有時整個貨櫃就得運回來。」

雖然有ECFA和平紅利,但紡織等傳產業所面臨挑戰愈來愈大,不只是大陸生產成本上揚了,也要面對來自中國大陸、印度、巴基斯坦等紡織業的挑戰。

轉型成為不敗之道。曾昆玉的紡織廠就找上韓國碳晶片業者,研發省電、可殺菌除臭的負離子紅外線材料,製造省電的發熱屏風、地毯、美容床、嬰兒床。

曾昆玉紡織廠今年又開發出新產品,將布料結合紅外線功能再製成夾克,人體穿上後可升溫攝氏6.5度,「在大陸北方比較有用,今年就要開始賣」,他說。

大陸電荒、工荒,讓經營環境日益艱困,傳產台商在邁向生產高附加價值產品的道路上,突然轉了個彎,悄悄、慢慢回流台灣。

曾昆玉說,「未來大陸廠要變小,以倉庫為主,應付大陸內需市場;生產線會慢慢移回來,因為台灣人真的比較好用,雖然年紀可能大了一點,但1個人可以當3個人用,彼此互相支援,大陸人卻只能做1件事。」

泓達目前在嘉義水上、大林共設有3個廠,員工約150人,目前已經確定將增加1條生產線,首波招聘20多人。

「嘉義有不少傳統產業最近都打算把大陸工廠慢慢遷回來,像以製作涼椅知名的欣業集團。至於在嘉義的工具機業者,拜ECFA所賜,最近日夜燈火通明,每天都上工」,曾昆玉說。

台商鮭魚返鄉潮會不會持續,值得觀察。不過,對於身兼嘉義名都飯店董事長的曾昆玉而言,ECFA和平紅利及陸客效應,讓名都每天住房率達8成8,其中7成5是陸客,而且以商務客為主。

不少五星級飯店衝著陸客團,已經開始著手在嘉義蓋飯店,「年輕人比較喜歡進入服務業,有助於將青年留在地方,相信以後嘉義三代同堂的景象慢慢多起來」,曾昆玉笑著說。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