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安內必先攘外?

【新唐人2013年12月4日訊】《鳳凰衛視》獨家報導了習近平親自排版設劃東海防空識別區的過程,這樣的報導不同尋常,向世界傳遞了一種令人不安的資訊。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fangkongshibiequ/content-5/detail_2013_11/29/31682363_0.shtml

這篇報導告訴世界,習近平已經賦予對日鬥爭一種前所未有的戰略重要性。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中日之爭「已經從資源之爭演變為戰略之爭」,也就是說,與日本的對抗已經遠遠超出了釣魚島的主權之爭,而涉及到中國在全球的形象和尊嚴問題。

這究竟是一種情緒化的反應,還是一種蓄謀已久的升級?如果是前者,說明習近平想要日本低頭,沒有達到目的而有點惱羞成怒。不過,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習近平應該能懂得,日本人不會輕易低頭的,這後面有很深刻的文化和歷史原因。

在這方面,最近看到一篇比較有深度的文章,就是那小兵的博文「德國學者解釋’日本永不向中國認罪’原因」。http://lunannanlu.blog.sohu.com/281792861.html

在這篇博文中,那小兵借德國學者恩格爾的口,道出了日本人看不起中國人的歷史原因:

「秦國大(一)統模式註定了所有中國統治者都必須壓制地方自治權力,方法就是剝奪民眾的獨立人格,先是搞法家專制,後來添加了儒家等級倫理統治,如同一個’少數民族貴族’統治整個’中華蒼生’,產生了皇權與民權,’外族’和’本族’之間的永遠對立,即使漢族皇朝也把自己當成’異族’看待,這可以是’八旗’,也可以是’黨派’,(反正是)永遠保持自己高於民眾地位,這在全球是罕見的。」

這段話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日本人看不起中國國民的奴性,正是這種奴性讓中國人在歷史上甘心接受外族統治,這就說到了中國的最痛之處。也就是說,中國人看不起中國人,中國的統治者看不起中國的老百姓,別人怎會看得起中國。按照這個邏輯,習近平想讓日本人低頭,說明他不懂這個道理,給自己設立了一個不可能的目標,結果是下不了臺。

如果升級與日本的對抗是習近平深思熟慮的決策,那又如何來理解背後的理由和邏輯呢?我想這個邏輯就是「國無外患恆亡,安內必先攘外「。習近平為瞭解決國內深刻的危機,需要有一個強大的外部敵人來增強中國的內聚力,日本就是現成的選擇,因為日本對中國犯下了巨大的歷史罪行,骨子裡卻還是看不起中國。

安內必先攘外,是對蔣介石當年「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反其道而行之。但蔣介石當年並沒有成功,反而導致了西安事變,差一點送了自己性命,釀成天下大亂。我們現在知道,不是中共,而是史達林阻止了殺蔣的企圖。

習近平以攘外來安內,比起蔣介石的先安內後攘外,看起來更合於古訓。但即便如此,也未必合於今日的時勢。習近平認為今日中日之爭「已經從資源之爭轉化為戰略之爭」,這個判斷是對的,但他沒有講清楚或者不敢講清楚這個戰略之爭的內涵究竟是什麼。其實安倍對此已經表達的很明白,就是儘管日本的國力在未來會很難與中國相比,但日本有了一個新的優勢,就是價值優勢。日本認同的法治、民主、人權這些價值得到今日文明世界的普遍認同,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總是曖昧不清,在實際中甚至是公然對抗。這就讓日本獲得了一種道德優勢。歷史上,東方文明比西方文明更強調道德優勢,因為在等級化的倫理秩序中,誰更有道德,而不是誰更有強力,才更有資格處於領導者的地位。

你可以說安倍的這個策略是服務於日本人不願面對歷史,不願為日本對歷史罪行道歉的一種卑鄙行為,但是,你不能不承認在中國國力上升的情勢下,這個策略對中國具有很大的挑戰性。

可以說安倍的策略現在將了習近平一軍,如果中日關係的緊張不是促進中國的實質性改革,反而干擾和誤導了中國的改革,那習近平就徹底輸了,中國也徹底輸了,因為中國改革的失敗,意味著中國人權不彰,民權不舉的狀況將得不到改善,日本人乃至整個文明世界的人都繼續有理由,看不起中國。

文章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