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被中共重點統戰 晚年立場成污點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11月01日訊】香港武俠小說家金庸日前病逝,生前他共創作十多套武俠小說。成名的金庸在香港主權移交前的談判時期,成為中共統戰、拉攏的重點對象。之後金庸政治立場轉趨保守,一些事情成為他的污點。

金庸10月30日病逝於香港養和醫院,享年94歲。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3月生,浙江海寧人。1940年代後期移居香港。

金庸寫過十多部武俠小說,代表作包括:《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等,作品更屢被翻拍電影,家喻戶曉。

有評論說,金庸的小說的確著名,但內容到底對人是否有益值得商榷。小說裡面沒什麼道德主張,宣揚的多是市儈精神及政治寓言。甚至將三山五嶽的修鍊人描述的骯髒不堪,敗壞了人們對信仰的認知和對神佛的敬仰。

現實中,金庸年輕時曾在左派報章工作,他承認自己對共產黨曾有很大寄望,「但到了一個轉變,等到它反右、大躍進、人民公社, 我就對它很失望很失望。」

1957年,金庸不滿《大公報》不願發表反對中共的「大躍進」的文章而辭職,兩年後創辦了《明報》。

他創辦的「明報」在上世紀60年代經常公開反對文化大革命,當時他曾被香港左派分子嚴厲批評,甚至收到死亡威脅。金庸因此遠避新加坡。

金庸最後一部小說是《鹿鼎記》,當時10年浩劫的文革正在進行中。《鹿鼎記》中描寫的神龍教,是明末清初江湖一個邪教,目的在於一統江湖,「稱雄天下」。

金庸後來在接受耶魯大學東亞研究博士生傅楠(Nick Frisch)訪問時,承認了神龍教是在影射共產黨,承認他的最後幾部小說的確是影射「文革」。

獲鄧小平青睞後政治變得保守

鄧小平重新掌權改寫了金庸的政治命運。1981年7月,鄧小平以中共中央副主席身份在北京大會堂單獨接見了金庸,金庸成為獲鄧小平接見的首位香港人。

當時,鄧小平主動提到金庸父親查樞卿被中共處決的事,並要求金庸「團結起來向前看」,得到金庸的認可。

金庸在香港主權移交前的談判時期,成為中共統戰、拉攏的一個重點對象,一些事情成為他的污點。

上世紀80年代金庸開始參政,並於1985年出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但他提出的選舉香港特首等方案遭到民主派的批評。

香港時事評論員桑普形容,金庸具有文人精神,他希望透過仗義執言改善當局施政。

桑普說,「他是希望中華復興能出現, 他看到毛澤東沒有辦法做到的東西,他可能從鄧小平處獲得一顯身手的機會,綻放出「不寫小說,只做政治」的金庸。當然引起了很大爭議。」

1988年,金庸作為《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和查濟民委員,提出「政制協調方案」,被批評者認為阻礙了香港的民主發展,出賣了香港的民主。

1989年,中國爆發愛國學生民主運動,遭到鄧小平開槍鎮壓。金庸與香港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等人,因此辭去起草委員會委員職務。

金庸1991年接受港媒專訪時表示,「我從來都反對共產黨主義制度,……我相信在我的這一生應可看到共產黨垮台。」

但後來,中共繼續對金庸進行拉攏。他和北京的關係再度改善,1995年,金庸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委員;2009年擔任中共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

1999年3月,金庸又被浙江大學聘為教授,且兼任浙大人文學院院長。同年10月,在浙大發表演講,批評美國的資本主義,讚揚中共的社會主義,當時香港《蘋果日報》、《爭鳴》雜誌等,紛紛批評金庸的言論,認為他給中共唱讚歌「昏庸」,他是給專制者按摩的弄臣等等。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形容,金庸為人「知所進退」,雖然想看到香港有民主,但知道北京的界線後,也不會作出堅持,會考慮官方的接受能力。

(記者李韻報導/責任編輯:李泉)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