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警恐襲禍及子女 退休女警曝內幕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09月04日訊】港警日前召開記者會,否認港鐵太子站打死人。2至3日連續2天,香港多家醫院逾百名醫護人員抗議警暴。一名到醫院探病的退休女警稱,其兒子也被打,她還曝光,警員被上級強迫要抓人,警員將壓力發洩在抗議者身上。

據醫護專職集會facebook專頁,9月2日和3日,約有20間公立醫院會有集會。響應民間三罷行動,其中瑪麗醫院約400名醫護,以人鏈築成「瑪麗之路」,象徵為香港急救,港大肝病權威黎青龍亦戴上口罩參與。

威爾斯親王醫院醫護亮起手機燈抗議警方濫暴,呼吸科權威許樹昌也現身集會;伊利沙伯醫院醫護則手持「五大訴求 缺一不可」等標語,控訴港府「麻木不仁」。

有醫生認為,8‧31港鐵太子站事件「不可以接受」,即使傷者被捕,也不應被延誤治療。

集會中,伊院內科護士黎先生,憶述8‧31的親身經歷,他對《明報》說,當晚在油麻地站目擊有急救員在閘外嚎哭,請求警員容許進入站內為傷者急救,他稱,當時他心如刀割,「跪在地下哭」。

他說,反修例風波不絕,加上接連有示威者受傷、被捕,經常徹夜難眠,「眼淚和睡眠已不是我可以控制的事」。

退休女警兩名子女均參與抗議

明報稱,9月3日中午,香港聯合醫院醫護人員靜坐期間,有不少市民及病人駐足觀看,並與醫護一同高呼「香港人加油」。本來到醫院探病的退休警察伍女士也是其中。

伍女士表示,她的兩名子女均曾去抗議現場,其中兒子於9月2日晚,打算到港鐵太子站鞠躬,感謝香港市民時,被衝上前的警員毆打,手臂擦損流血。

她說,她在家為兒子洗傷口時感到痛心。她認為,警隊濫暴行為不可接受,還透露有前同事反映,部分警員被上級強迫要拘捕抗議者,「壓迫到不做不行,衝過去打人」,將壓力發洩在抗議者身上。

她形容,警隊執法不再公平,「有人閉著眼睛仇視年輕人,有些同事只能叫參加抗議的子女小心一點。」

港警太子站「屍殺列車」

網絡上大量視頻顯示,8月31日晚,一批防暴警察及速龍小隊成員,沖入太子站車廂內無差別毆打乘客,狂噴胡椒噴霧,現場哭喊聲一片、滿地是血,許多市民形容當晚的事件為「太子站大屠殺」、「屍殺列車」,721元朗黑幫無差別恐怖襲擊的翻版。

也有許多目擊者認為,8.31太子站大屠殺比721元朗站比最黑暗、更恐怖。

港警公共關係科總警司謝振中說,警方在8月31日的行動中,共使用241發催淚彈、92發橡膠子彈、1發布袋彈及10發海綿彈。警方還於太子站內拘捕40人。

中共官媒稱,當日在港鐵旺角和太子站,警方共拘捕63人,年齡為13~36歲之間。

謝振中還證實當晚約9時,在維園有兩名警員發射兩枚實彈。而發射兩枚實彈的原因,是兩名警員假扮示威者並帶有識別標誌,被發現後受到示威者圍攻。

此外,警方也否認當晚在太子站內「警員暴打乘客」以及警方在太子站打死人一說。

然而當晚警方血洗太子站之後,封閉了該站,阻止任何媒體、醫護進入,港人強烈質疑當晚產生了命案。

網傳大陸武警在太子站打死人

一名匿名港鐵員工表示,有人當晚看到近40名抗議者遭綁手綁腳從荔枝角送出,另有幾人被兩人陸續抬出,負責抬人的是一名警察與一名不明人員。

有明愛醫院護士稱,當晚警方送10名太子站傷員入該院,而後只剩7人,3人不知所蹤,她懷疑失蹤的3人或送至尖沙咀入殮。這些相關消息仍待官方證實。

另有疑似香港警察消息說,831有大陸武警在太子站當場打死一名示威者,從荔枝角送至明愛醫院,死者母親是大陸移民,警方目前想要給封口費了事並準備火化,死者家屬態度尚不明確。

在連登社區,也有網友人士貼出群組對話記錄稱,醫護人員表示,8月31日出現死亡案例。

一名疑為香港廣華醫院工作的員工,在社交媒體說,警察於831在港鐵太子站無差別打死人,屍體就停放在廣華醫院的太平間,警方還出假聲明,讓他忍無可忍。

9月3日,警方再次聲稱,8.31太子站行動中無人死亡。有網民指,這是中共的一貫套路——威脅利誘死者家屬,儘快火化,毀屍滅跡;官方造假新聞,掩蓋真相。

從9月1日開始,便有市民前往太子站外獻花。9月2日晚,有大批市民到港鐵太子站聚集及獻花,抗議警方8.31在太子站的暴行,結果再次演變成警民衝突,在旺角警署的驅散行動中,警方共拘捕23人。

9月3日,太子站經歷短暫開門後再度封閉,大批民眾紛紛前往該站獻花,並留有「勿忘831恐襲」的標語。

許多香港民眾準備向港鐵當局,索要當日港警封鎖後的錄像,並要求「生要見人,死要見屍」。

在該站封閉前,又有示威者在該站被毆打致不省人事,口吐白沫,警方阻止拍攝。港人強烈譴責該行為。

另外,9月2至3日,香港媒體與學校集中公布數起可疑命案,目前公布的死者的年齡大多是10多歲至20多歲的年輕人,也有35歲的中年女子,其中兩起死亡由校方公布。

目前這數起案情仍在等待官方解釋。由於時機、死因均十分蹊蹺,不少港人懷疑這些案件與警方831血襲太子站有關。

(記者李芸報導/責任編輯:李泉)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