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立陶宛無懼中共 堅持設立臺灣代表處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8月11日訊】中共當局以立陶宛允許台灣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為由,要求立陶宛召回駐中國大使立陶宛總統表示,作為主權獨立國家,立陶宛可以自行決定與哪些國家發展關係。立陶宛外交部也發表聲明,立陶宛決心與台灣建立互利關係。

去年4月,中共病毒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台灣援助捐贈口罩給立陶宛。今年6月,立陶宛宣布捐疫苗給台灣。7月,台灣與立陶宛雙方宣布將互設代表處。台灣在立陶宛設立的代表處名稱為「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立陶宛外交部在新聞稿當中甚至以「國家」稱呼台灣)。

立陶宛在和中國有邦交關係之下,設立第一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讓中共很生氣,8月10號宣布召回中共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陶宛政府召回駐中國大使。對此,立陶宛表示「感到遺憾」,重申「立陶宛有自己的政策要發展」,決心像歐盟和世界其他許多國家一樣,發展與台灣的互利關係。

輿論質疑,台灣與立陶宛雙方在7月宣布將互設代表處,中共竟然拖到8月才做出反應。

台灣智庫的副執行長董思齊:「在七月的時候,因為畢竟有這個黨慶的壓力之下,事實上比較重點的是對內的工作。在中國的這些共產黨目前的思維之下,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要先維穩。那維穩其實著重的關鍵點,還是在於內部的秩序。那內部的秩序除了經濟上面,那還有疫情,最近的疫情肆起的狀況之下,首先是要先穩定內部防疫的局勢。」

評論認為,中共希望通過召回大使的舉動,可以嚇阻歐洲其它國家不要跟隨立陶宛的反共道路。

台灣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主任鄭欽模:「那這個事件在我看來,首先第一個是殺雞儆猴的效應,那以避免在特別是中歐地區形成骨牌效應。中共判斷了立陶宛是一個歐盟的小國,那它影響力有限,那將不會影響歐盟跟中國的關係。最重要的是說,近日來,美日這些國家屢屢踩中共的紅線,那中共又無計可施,那這次立陶宛剛好是一個小國,那它拿立陶宛來祭旗,那可以安慰中國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

立陶宛和中共互撤大使的新聞持續發酵。10號,美國國務院記者會上,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表示,美國將與立陶宛這個北約盟友團結一致,並且譴責中共的報復行為。

鄭欽模:「如果從地緣政治的考量上來看,那立陶宛主要的威脅是來自俄羅斯的,所以它在安全上仰賴美國跟北約,特別在這個中美對抗的期間,立陶宛當然毫無疑問會站在美國一邊。那美方發表聲明支持立陶宛,也譴責中共制裁立陶宛的行為。」

台灣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主任鄭欽模認為,在美中對抗的大背景之下,各個國家紛紛站隊,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鄭欽模:「不管國際政治上面任何一個突發事件,那它都不會是突然的,它一定有一段型塑的時期。中國跟中東歐是一加一的合作機制,基本上已經名存實亡,一帶一路也後繼無力了。在中共基礎建設的承諾跟基地投資都未能到位的況之下,那立陶宛也必須另覓合作夥伴。」

立陶宛人口不到300萬,位處複雜地緣政治區域的「小國」,卻以堅定追求並捍衛自由民主自豪。台灣與立陶宛的狀況有些類似,在外部有一個強國威脅,同樣被迫在西方民主自由與鄰國的威權國家間做選擇。今年5月,立陶宛退出中共與中歐及東歐國家的17+1合作機制,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認為,這個機制分化歐盟成員國,構成中國分裂歐盟的因素。

董思齊:「這些國家選擇跟台灣更靠近的原因,也在於中國在過去這一陣子的表現,一方面過去承諾要給予這些國家,包括捷克、匈牙利或者是立陶宛的一些協助,不管是在一帶一路的這些基礎建設上面,或者是說經濟上的這個互惠上面,感覺起來效用都沒有非常的明顯。」

「泰晤士報」(The Times)7月19號的文章指出,立陶宛對抗中共及獨裁統治的作為值得各國學習。

採訪/駱亞 編輯/黃億美 後製/李沛靈

相關文章
評論